1號石窟建於7世紀,是大乘派佛教建築的典範。窟內有一尊釋迦牟尼雕像,高3米,從三個角度觀看有三種不同的神態:從正麵觀看,佛似沉思,左麵看似在微笑,右麵看又似莊嚴凝視。拱門和6根大柱上雕有飛天和仙女,刻畫細膩精巧,形態優美。中間有一大廳,四周壁畫上有500羅漢像,其貌各異,表情豐富。第1窟內壁畫場麵的幅度皆較大,最著名的是持青蓮菩薩像,妙相莊嚴,頭戴寶冠,肌肉勻稱。窟內前壁的波斯使節來朝圖,反映了印度和波斯聘問通好的場麵。
在第16窟內左邊牆上的壁畫,是喬達摩太子出家修道時他妻子悲哀的畫麵。喬達摩出家修道後,妻子耶輸陀羅斜坐在椅子上,微微低頭,憂傷欲絕、痛不欲生的神情活現於畫麵。
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築、雕刻和繪畫藝術之大成,融三者於一體。不僅對後來印度的美術產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對印度佛教所曾傳播到的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
佛國寺韓國最精美的佛寺
佛國寺位於韓國慶州東南角的吐含山腳下,是韓國最大的寺院之一。佛國寺始建於535年,在751年時由當時的宰相金大城擴建,開始進入其全盛期,規模曾擴展到現在的10倍左右。可惜的是,在16世紀末,該寺隆遭日本人焚毀,其後雖然經過數次修複才重建成現在的模樣,但真正保持原貌的隻有寺廟的石基部分,如三層石塔、多寶塔等各種建築物的基座和紫霞門、安養門前的大型高台,以及可以拾級而上的石橋形石砌台階,它們大都是750年前後建造的。
華麗宏偉的佛國寺,表現出一種平衡和諧之美,是韓國石造藝術的寶庫。佛國寺是迄今香火始終不斷的為數不多的寺廟之一,堪稱是代表韓國的名刹,現存的建築物全部是李氏朝鮮後期的建築物及1973年按複原的李氏朝鮮樣式而重建的,並於1995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伽藍布局形式和新羅時期的雙塔
佛國寺屬伽藍布局形式,其特點一是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紫霞門、無說殿左右的回廊環繞的院落,和以極樂殿為中心,從安養門左右至極樂殿後的回廊環繞的院落東西並列;另一個特點是釋迦塔和多寶塔雙塔式新羅的形式。此外,金堂大雄殿的基座、無說殿和極樂殿的基座也屬伽藍建築物基座形式。
在佛國寺的大雄殿兩側,各有一座塔,東塔稱“多寶塔”,表現的是女性的簡樸。它是建在雙層基座上的三層石塔,為新羅石造藝術的代表作品,被列為韓國第20號國寶。西塔稱“釋迦塔”,表現的是男性的力量。它是新羅的典型石塔,外形質樸,勻稱美麗,被列為韓國的第21號國寶。這兩座塔是新羅時期寶塔中最精美的,曾經使當時的佛國寺成為最流行的雙塔格局的典型,同時也說明當時新羅人的建築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國寶級的新羅橋梁
大雄殿和極樂殿是佛國寺誦經參佛的地方,而通往殿堂的小路東邊是青雲橋和白雲橋,西邊是蓮花橋和七寶橋。青雲橋和白雲橋是連接大雄殿和紫霞門的橋梁,象征著俗世和佛界的連接。兩橋共有33級台階,位於下部的青雲橋共有17級台階,上部的白雲橋共有16級台階。青雲橋與白雲橋分別代表年輕人和老年人,是人生的象征。這兩座橋將台階建成橋的形式,風格非常獨特,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新羅橋梁,因而堪稱稀有珍貴的建築國寶。
位於西側的蓮花橋和七寶橋是連接極樂殿和安養門的僑粱,傳說隻有頓悟極樂之道的信徒才能從橋上通行。兩座橋共有18級台階,蓮花橋位於下部,共有10級台階,七寶橋位於上部,共有8級台階。這兩座橋與青雲橋和白雲橋相比,規模較小,但建築風格極為相似。蓮花橋的每一級台階上都鑲刻著蓮花瓣,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變得模糊或已磨損。現在這座橋不允許通行。這兩座橋與青雲橋、白雲橋都是佛國寺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物,不過極破舊的橋身已被圍起來不讓人踏入。盡管經過了近1500年的漫長歲月,其均衡、精巧的石雕依然生動,人們通向極樂淨土的路程並未縮短。
石窟庵
按照當年的設計,石窟庵是佛國寺的附屬部分。出了佛國寺,沿著一條蜿蜒的山路,穿過景色優美的樹林,就可以抵達石窟庵。
石窟庵自身為一座完整的寺院,庵內由前室和後室兩部分組成,中間有一條走廊相連。前室為正方形廳堂,堂內石壁上有佛教八部神將和金剛力士的浮雕。後室為主殿,拱形殿堂直徑6.85米,大殿中央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
石窟庵的釋迦牟尼像不僅在東南亞,即使在世界上也是極其罕見的。這一出類拔萃的佛教傑作,卻在佛國寺建成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被外界遺忘,唯有當地人將其牢記在心,直至20世紀才被“重新發現”。1995年12月,石窟庵與佛國寺作為一個遺址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