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外閑話:商檢機構
這個商檢,便是99年央視《焦點訪談》曝光的口岸部門“一關三檢亂收費”中的那個商檢,執行的是進出口商品技術管製的職能。海關的職能雖然說起來有一大串,不過中心職能就是“稅”,整個海關的流程和機構設置基本上都是按照征稅的需要設置的。比如世界各地的海關大樓一般都有個大鍾,這種跨越國界的風俗的形成是有原因的。早年鍾表技術落後,各個商人自己的鍾表互相之間差異很大,直接影響船舶停靠時間的確定,進而影響了海關征稅。於是海關索性自個兒弄個大鍾掛上,作為港口的標準時間。別人的都不算,我這個才說了算。
而關於進出口商品的品質、安全、反欺詐等等方麵的管製,就是商檢的業務了。早年轟動一時的三菱帕傑羅越野車被禁事件,以及雖然不為人知卻導致了肯德基土豆泥一時在全國範圍內斷檔幾近半年的進口土豆泥基粉漂白劑含量超標爭議事件,都是商檢機構的手筆。至於國內市場上的商品質量,那是技術監督局的事情,跟商檢無關。不過兩家都歸質檢總局管。
做為新中國從舊社會接收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涉外機構之一,商檢係統當時還是一直保持著一些一絲不苟的技術傳統。我被錄取以後,本科的學製從4年延長到5年。第5年的課程由全國各地抽調業務幹部擔任教師,和大學的老師一起,開設了一係列的專業課程。這一年的課程為我後來在新西蘭涉足進出口貿易奠定了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看看這些課程的名字好了:《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經濟法》、《國際貿易史》、《國際金融》、《海關實務》、《國際運輸及保險》、《會計原理》、《外貿英語》、《原產地規則》、《WTO及貿易談判》、《貿易管製和貿易壁壘》……
我可以向毛主席保證,在後來我穿著老虎皮的那幾年中,一直是規規矩矩上班,老老實實做人,雖然或許有政治學習抓得不夠緊,對女同誌關心不夠等等問題,但決無“吃拿卡要報”的腐敗作風!哦,不對,偶爾吃頓飯,那還是有的。我們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要注意經常和企業溝通信息,看怎樣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可是企業的同誌平時都一直忙於社會主義建設,除了吃飯的時間都不怎麼有空,那我們也不好意思打攪人家日常的工作安排不是?領導都說了,工作到了時間,“飯總是要吃的,隻要不點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