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衝之從小愛好天文曆法,經常觀測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運行的情況,並作詳細的記錄。他發現當時采用的《元嘉曆》還有些錯誤,對日月的方位、行星的出沒和冬至、夏至的時間,推算得都不是很準確,他編製了一部新的曆法,叫做《大明曆》。這時候,祖衝之剛33歲。
《大明曆》的成就,是第一次照顧到了“歲差”。原來地球每繞太陽一周,冬至點要稍稍後退一點兒,也就是向西移一點兒,這就叫“歲差”。首先發現歲差的是晉朝的天文學家虞喜。祖衝之經過仔細地觀察和鑽研,計算出歲差是每45年又11個月後退一度(我國古代把周天分為3651/4度)。
現在人們都知道,歲差是由地軸擺動產生的,每71年又8個月後退一度。他把歲差計算應用到曆法中去,是對曆法的一次革命。《元嘉曆》是每17年有7個閏月。祖衝之編製的《大明曆》,改為391年有144個閏月,也比《元嘉曆》精確得多。
笛卡兒
笛卡兒笛卡兒墓碑上寫著“笛卡兒,歐洲文藝複興以來,第一個為人類爭取並保證理性權利的人”。他的才華撼動了自然科學、哲學界,其理論自成體係,深受後輩景仰。
從1619年至1628年,笛卡兒在歐洲四處遊曆吸收各類知識。1628年,他從巴黎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先後發表了許多在數學和哲學上有重大影響的論著。
笛卡兒雄心立業,終身未娶,他的著作幾乎全部是在荷蘭完成的。他在1634年寫了《論世界》,這本書總結了他在哲學和自然科學問題上的許多看法。笛卡兒之後又發表了許多著作,如1637年發表了《幾何學》,1641年出版《形而上學的沉思》,1644年出版《哲學原理》等。他的著作在生前就遭到教會指責,死後又被梵蒂岡教廷列為禁書。笛卡兒不僅在哲學領域裏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同時又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提出許多創見,特別是在數學上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學的大門。笛卡兒將幾何學與代數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開創了用代數形式來解決幾何問題的先河。而且他還創立了“解析幾何學”,為微積分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笛卡兒在其他科學領域的成就也同樣碩果累累:他從理論上推導了折射定律,與荷蘭的斯涅耳共同分享發現光的折射定律的榮譽;他對人眼進行了光學分析,設計了矯正視力的透鏡;他提出了宇宙間動量總和是常數的觀點,創造了動量守恒定律,為能量守恒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礎。哲學上,他將傳統唯物論與唯心主義加以整合,並自成體係。
1649年,笛卡兒應邀去斯德哥爾摩為瑞典女王教授哲學。1659年,他因感冒患上肺炎,不幸病逝。1819年,他的遺骸被移入法國國家曆史博物館。
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是德國數學家,生於萊比錫,父母均博學多識,家中藏書甚豐,使他得以廣泛接觸各類優秀文化知識。
15歲時,他進了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入學不久便跟上了大學二年級標準的人文學科的課程。他還閱讀了培根、開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並對他們的著述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聽了教授講授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的課程後,萊布尼茨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歲時,萊布尼茨轉入阿爾特道夫大學。這一年,他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論組合的藝術》。萊布尼茨在阿爾特道夫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便投身外交界。在出訪巴黎時,萊布尼茨深受帕斯卡事跡的鼓舞,決心鑽研高等數學,並研究帕斯卡等數學名家的著作。1673年,萊布尼茨被推薦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此時,他的興趣已明顯地轉向了自然科學。萊布尼茨獨創了微積分的基本概念與算法,和牛頓共同奠定了微積分學。然而關於微積分創立的優先權,德國曾掀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實際上,牛頓在微積分方麵的研究雖早於萊布尼茨,但萊布尼茨研究成果的發表則早於牛頓。萊布尼茨從幾何問題出發,運用分析學方法引進微積分概念,得出運算法則,其數學的嚴密性與係統性是牛頓所不及的。
萊布尼茨認識到好的數學符號能減輕思維的勞動,運用符號的技巧是數學成功的關鍵之一。因此,他發明了同定而適用的符號係統。這些符號進一步促進了微積分學的發展。1713年,萊布尼茨發表了《微積分的曆史和起源》一文,總結了創立微積分學的思路,說明了自己成就的獨立性。萊布尼茨在數學方麵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滲透到高等數學的許多領域。
1676年,他到漢諾威公爵府擔任法律顧問兼圖書館館長。1700年他被選為巴黎科學院院士,促成了柏林科學院的建立並任首任院長。
1716年11月14日,萊布尼茨在漢諾威公爵府逝世,終年70歲。
高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