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1 / 1)

玉的傳說甚多,西周時代有一位叫卞和的識玉者。有一天,他在深山峽穀發現了一塊不同尋常的石頭,經反複仔細識別,他斷定這是一塊難得的璞玉,如能剖開它,一定可以做成稀世的玉雕工藝珍品。於是,就將此璞玉獻給了周厲王。誰知,昏庸的周厲王聽信庸臣之言,不信其是璞玉,卻認為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這樣,卞和的貢獻非但沒有受到獎賞,反而惹了一身禍,被以“欺君之罪”,砍斷了他的左足。後卞和又將璞玉獻給武王,仍然沒被賞識,又被砍斷右足。這無辜和不公平的遭遇,使卞和萬分痛心。文王即位後卞和在楚山之下哭了三天三夜,淚哭幹後流出了血,文王知道此事後派人前去問道“天下斷足之人很多,怎麼就你哭的這麼傷心?”卞和回答說我不是傷心我的足,我悲哀的是沒有人能識我寶玉。聞聽此言後,文王命工匠剖開此石,果真從這塊石頭的裏層取出了一塊璀璨奪目、晶瑩柔美的璞玉,並用這塊璞玉製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雕工藝國寶——玉璧,命名為和氏之璧,也就是曆史上以“價值連城”著稱於世的“和氏璧”。

玉石在我國古代的宗教用途

在我國,玉石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涵義。古往今來,人們把一切美好的東西以玉喻之。可以說玉文化的發展與中華文明的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玉之美,在於它的材質自然之美,更在於它的造型之美、雕琢之美和內在蘊含之美。這種人文美的蘊含,使玉超越了其“山嶽精英”的自然屬性。在封建社會,玉璽成為權力的象征,政治的代名詞,曆史賦予了它超物質的神化意識。

《周禮·大宗伯》記載:周朝時期,人們將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也有古人將玉作“六瑞”以安邦治國。《說文解字》說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腠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藏華光澤並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聲清團徹遠,純正而不雜,辭也。孔子曰玉有“十德”: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廉而不劌,義也;垂而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專其終,詘然東也;瑕不掩瑜,玉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回虹,天也;精神貫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不貴者,道也。

孔子是儒家學術的創始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演繹發展而形成。自古以來,儒人們便遵守“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等傳統觀念。

可能你認為我這是屁話,有沒有無所謂可是我想告訴你既然作者寫了必然有我的道理,畢竟這小說的一切都是以歸元古玉為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