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論(1 / 3)

我們一般所說的西方文論,主要指的是流傳於以歐洲為主的西方世界的文學理論,它是對文學創作和欣賞實踐的總結,也是對文學本身及其要素、功能、結構等方麵進行思考的結晶。它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在亞裏士多德的《詩學》於公元前4世紀成書並得以廣泛流傳以後就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問。也正因為如此,文學理論(文論)在西方一直被稱為“詩學”。由於文學在語言和思想方麵的巨大優勢,研究文學的理論成果也就被稱為“詩學”,並使之成為美學和藝術理論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狀況,從古希臘(至少是公元前6世紀)直到當今的後現代文化理論、美學、藝術理論,都沿襲成為一種傳統。因此,對西方文論進行研究,多視角、全方位地探尋西方文論發展狀況,提綱挈領地概括出西方文論發展的規律,對於研究西方文化和西方美學就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義和獨特的價值。

這本《西方文論史綱》是我們鑒於西方文論的這種重要性,綜合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凝練而成的嚐試性成果。本書主要是以大的文學思潮為背景,著重介紹在眾多思潮湧動中所出現的無法避開也不應當避開的文論家的重要文論思想。當然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為了清晰地強調,有意識地突出某些部分內容的重要性,適當地增加述評的份量,加大了篇幅,譬如19世紀的現實主義文論尤其是俄國現實主義文論。這是因為俄國現實主義文論對現當代中國的文論學習和研究產生了而且依然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當然,對於現象學文論、結構主義文論和解構主義文論等等,我們還是加重了介紹比例,那是因為它們的文論發展中承前啟後的影響作用。但總體上還是秉著一個在“大思潮和大家不可漏”的前提下簡潔明晰、提綱挈領地、曆時性地介紹西方文論。同時,由於西方文論流派和人物眾多,涉及的人名和思想龐雜,因而學習者很難形成比較係統而明確的記憶。鑒於此,為了讓研究者能很快抓住問題的綱領,我們在每章(本書共十七章)之後都編有能夠兼顧主要流派和思想的習題,並精心編製了習題的答案參考要點,以便查閱、記憶乃至備考。

我們本書是偱西方文論發展的曆史按以下線索來編排的:第一編古代部分分為第一章: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5世紀的古希臘羅馬時期(古典主義)的文論;第二章:5至13世紀的中世紀的文論;第三章:14至16世紀的文藝複興的文論;第四章:17世紀新古典主義文論這樣四章。第二編近代部分分為第五章:18世紀啟蒙主義文論與19世紀德國古典文論;第六章:19世紀浪漫主義文論;第七章:關注現實與自然的文論這樣三個章節。第三編現代部分分為第八章:現代文學理論的鋪墊;第九章:象征主義與意象派的詩論;第十章:20世紀初的意識轉變;第十一章: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第十二章:從現象學到解釋學與接受-反應文學理論;第十三章:英美新批評與原型批評;第十四章:結構主義文學理論這樣共七個章節。第四編後現代部分分為第十五章: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第十六章:解構主義文學理論;第十七章:後現代性質文學理論這樣三個章節來編排。

文學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係統,它與人類社會的許多方麵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而且它本身的諸如作者、接受者、作品、文體、內容、形式等各種要素也是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的,但是,西方不同時期的文論家們從不同的視角來觀察、思考文學而形成的文學理論觀點、體係和思潮及其發展和更替,卻是有規律可循的。

西方文論的發展,大致可以19世紀為大的分界線:19世紀以前為古典主義(分為古代和近代兩個時期),19世紀中至20世紀60年代為現代主義文論,而20世紀60年代以後為後現代文論。古典文論形成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大潮流,在文藝本質上主張摹仿說(鏡子說、再現說),在文藝創作上主張反映自然(現實)和有節製地表現情感和想象。在文藝接受上強調淨化、娛樂、教化等功能。而到了19世紀中期以後,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變化帶來了西方文論的巨大變化:轉向了形而下的實證研究。古典現實主義的主導潮流開始分化,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文論的革命性衝擊下,整個西方文論思潮激蕩:文學的表現論(表現感情、想象、直覺等),文學的形式論(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文學的符號論(卡西爾、蘇珊·朗格的符號學美學文論),文學的意誌功能論(叔本華、尼采),文學的心理功能論(本能升華論、移情說、距離說、形象孤立說等),文學的生命表現形式論等等,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