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中共卓尼縣委書記才讓當智卓尼縣人民政府縣長楊武

卓尼縣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總麵積5419.68平方公裏,全縣總人口有10萬多,是藏、漢、回、苗、蒙、土等十多個民族雜居但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縣。

歲月滄桑,日月輪回,大自然的恩賜與曆史的積澱,孕育出具有洮河流域文化特征的人類文明。自然生態文化、藏傳佛教文化、覺乃民俗文化、土司曆史文化、洮硯文化,如同民族文化園林中的五朵奇葩,爭奇鬥豔,競相綻放,成為彙聚卓尼曆史文明發祥演繹的淵源,成為傳承發展卓尼文化的靈魂。五大文化猶如五部厚重的史書,既反映了卓尼幾千年的發展變遷,又承栽了無數對卓尼未來的憧憬和希冀。

卓尼自然風光瑰麗,生態多樣,是一座植物學的博物館,美輪美奐的自然景觀和曆史塵封,使這裏成為現實世界中的香巴拉。卓尼是曆史上華夏文明最早發祥的地區之一,黃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經這裏,縣內洮河流域密布著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和寺窪文化等文化遺存。作為絲綢之路青海道的東端,卓尼成為安多藏區宗教文化的中心之一,大小20多處寺院以及宗教活動,還有不同寺院的珍藏文物、佛學研究,體現了藏傳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地處“漢藏走廊”邊緣的卓尼是一座具有濃鬱民俗風情的曆史文化大觀園,古老的羌族部落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留下了風格濃鬱的民俗風情。民俗民風、民間藝術、飲食文化、民間服飾、競技體育等構成獨具魅力的人間風情。卓尼土司自噶氏家族奠基以來,曆時500餘年。土司衙門的組織係統及其演變,政教合一製度的形成,從其發展脈絡中可以窺探到社會進步的軌跡。產於卓尼的洮硯始於唐宋時期,曆來被譽為中國傳統的三大名硯之一。1300多年的雕刻曆史,不僅使洮硯蜚聲中外,而且在雕刻技法、圖案寓意、成硯型製等方麵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特色。因洮現雕刻技法精湛,成品精美,發展曆史悠久,社會影響廣泛,車尼縣被譽為中國洮現之鄉。

我們相信,廣大讀者一定會從這套叢書中尋找到卓尼文化的根,感悟到卓尼文化的魂。通過《卓尼文化叢書》這個窗口,大家可以仔細品味曆史的卓尼,真切感受現實的卓尼,繼續憧憬未來的卓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