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理論在中國的社會和人文科學領域廣泛傳播和引用,直接原因得力於葉舒憲先生編的《神話一原型批爾》一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的出版。此後,原型批評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神話研究等領域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構成部分,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化。可以說,原型批評是新時期以來中國吸收借鑒外來理論和方法比較成功的例子。即使現在,原型理論及其批評仍然是文學及人類學的重要批評方法。但原型批評本身有其局限性和尚待深入探討的空間,應該對其繼續進行新的原創性研究闡述,以使其有更好的理論價值和批評方法上的實踐價值。
拙著《原型批判與重釋》在2008年出版以後,在古代文學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甚至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領域都有一些反響。這說明,研究者似乎並沒有失去對原型的興趣。時間已經過去了八年,我的學術興趣有所變化,但是對原型研究中的問題一直在思考。在我看來,“原型”現象所包容和輻射到的問題遠比我們對它業已理解的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它不僅僅是一種批評方法。對於原型理論新的思考,我的主要看法是:
第一,原型是生成的而不是先在的。“生成”表示正在形成而又未完成的狀態。原型的基本起點是人類在曆史的實踐過程中,追尋事物本原和起源所產生的精神文化成果。因此是可認識的,可解釋的。探索原型生成和置換變形的過程及其輻射到的精神文化現象,比確認某種具體原型更重要。關於原型的生成過程的研究,要從原型現象與人的現實生存關係的角度,探討原型的生成和置換變形的深層原因和內在機製,整合思、史、詩的精神化過程中的經驗,尋求原型研究的當下價值意義,打破循環論。原型研究的目的和要解決的問題,是探討人性的曆史生成,研究人類為追求精神自由,尋找情感家園,克服心理匱乏而生成並反複出現的精神文化現象,整合人類共同精神財富,尋求解決精神問題的啟示。
第二,原型是多維度的。要重視原型現象的複雜性和豐富性,這涉及對原型一係列問題的重新思考。比如,關於原型的基本定義、概念問題。不同領域都有對原型的解釋,哲學上的原型是指事物的原始模型,或者最初的發生;神學意義上的原型,是源於原始信仰、宗教對世界和人類的解釋;心理原型是關乎人的集體無意識和心理結構的問題;文學原型則是人的情感及其表達的外化方式等。那麼原型的本元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這實際是文學原型研究實踐中提出的問題。我認為,原型應該是一元的,概念是統一的,指事物背後的原始模型,它含有源頭、原初、本原的意思;這個定義是抽象的,泛指一切原型的共同特點的,這是哲學意義上的原型定義。但具體的原型的存在和內容卻是互不相同的,它的源起及其生成機製也是不相同的,與人的關係也是不同的。所以,具體的原型是多層次多緯度的。文學原型研究中實際程度不同地都接受或者利用了這些概念和解釋。
第三,原型不僅僅是一種批評方法,而且是一種思想體係和美學範疇。原型研究應有兩個相互聯係但各有側重的方麵,一是關於原型的基礎研究,可以說是“理論”研究;一是關於原型批評方法的研究,可以說是“應用”研究。就前一方麵說!應重新研究原型中的一些具體命題和理論問題,這些命題應該從人類精神實踐中抽
象出來,又反過來作用於批評實踐理論上的突破可以為批評方法打開新的空間。比如,關於意象原型與觀念(理念)原型的關係問題。這也是批評實踐中常遇到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文學批評中,神話模式被稱為原型,意象的反複被稱為原型,母題被稱為原型,而某種觀念、意識或主題的反複表現也被稱為原型。在這裏,“觀念”的反複實際就是一種意義原型。而在哲學領域的“原型”就是“意義的原型”,比如西方的“邏各斯”、中國的“道”。兩種原型有區別,也有聯係。即使如神話這樣具有故事形態的原型,按卡西爾的說法,它給我們展示一個感性結構的同時,也展示一個概念的結構。榮格曾經認為,西方文化精神史上把原型“理念”化、抽象化了,按他的理解,原型是原始意象,應該恢複原型的感性內容)但同時,他又認為原型隻是一種“形式”,是要在特殊情景下激活原始意象。這就是說,原型既是理念又是意象,是理性又是感性,是古老的又與現代相通,是有具體象征意義又是絕對形式,原型理論既不簡單研究理性,也不簡單研究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