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皇袍
皇袍的織造代表了織繡的最高水平,能工巧匠和最好的材料被用來製作龍袍。我國現存唯一留存於世的康熙皇帝早朝禮服,估計價值應該在300萬元左右。
據清宮資料,製作一件朝袍須要依禮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題,由內務府畫師繪製重彩工筆小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禦覽,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準件送發江寧、蘇州、杭州三處織造司分織。江寧織造負責禦用彩織錦緞,蘇州織造負責綾、綢、錦緞、紗、羅、緙絲、刺繡及杭州織造處織造禦用袍服、絲綾、杭綢等。
據悉,三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交裁作、繡作、衣作,刺繡由如意館畫工設計彩色小樣,經審後,按成品尺寸放大著色發交內務府和江南織造衙門所屬的繡作進行生產。完成後經陸路進京,後宮所用則經水運進京。期間用繡工近500人,繡金工40餘人,畫樣過粉10餘人,合計近千人。如由一人刺繡則要用29個月才能完工。
(二)顧繡蘭亭修禊圖
蘭亭修禊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與謝安等41人,在浙江蘭亭修禊的故事。王羲之等人臨曲水而洗滌,每人都作了詩文,王羲之作了序,記述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時歡樂的心情。在這幅作品之中,繡工以兼工帶寫的方法勾畫了曲水灣灣,蘭亭環抱其中。樹木和竹子畫得非常工細,但不刻板。山巒皴擦簡練,臨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紋細膩,富於一種裝飾趣味。
顧繡是明代上海民間發展而來的一種出自名門閨媛之手的閨閣繡,俗稱“上海顧繡”。明代隆慶、萬曆年間,上海人顧名世在九畝地露香園收徒傳藝,傳授刺繡,世稱“顧繡”,又稱“露香園顧繡”。它對中國東部近現代的手工刺繡影響深遠。
在《顧繡蘭亭修禊圖》中,顧繡的三大刺繡方法,無一不體現在作品中。
第一,半繡半繪,畫繡結合。顧繡以宋元名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等傑作為摹本,畫麵均是繡繪結合,以繡代畫,這也是它最為獨特之處。如在此圖中,畫中人物所穿錦裳,是先上底色,後於底色上加繡作錦紋狀的;人物的麵部則是先繡後畫的,雲霧則用畫筆直接用色,而不加繡。這種大膽創新的技法,表現山水、人物尤為生動。
第二,針法多變,時創新意。顧繡的針法複雜且多變,一般有齊針、鋪針、打子針、接針、釘金、單套針、刻鱗針等十餘種針法。
第三,間色暈色,補色套色。這種精巧的明繡采用的彩繡線,是在宋繡中所未見過的正色之外的中間色線,顧繡為了更形象地表現山水人物、蟲魚花鳥等層次豐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澤的老嫩、深淺、濃淡等各種中間色調,進行補色和套色,從而充分地表現了原物的天然景色。
(三)宋繡倫敘圖
倫敘圖是現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一幅宋繡的精品,倫敘圖的構圖與繡工皆為上品,圖案用紗繡二絲串法繡成。所謂二絲串是每隔兩根經緯垂直戳納一針繡花線針腳與緯線垂直的繡法。利用深淺色線戳紗暈染,花紋突出,層次分明,有強烈的織紋感和裝飾效果。惜鶴頸與尾繡線腐蝕破損,後人用絹修補並用墨筆添繪,略損畫麵,紗繡多為小品,早期大幅之精品極為少見。
(四)清線繡峰頭十丈圖
絹地五彩繡。為繡閬苑長春之第六幅。閬苑長春冊,原冊十二開,繡書畫各十二幅,每開幅左各繡一年中不同之花卉,幅右各繡七言律詩一首。
此繡翠鳥荷花,原畫稿極為寫實,繡者度其形勢,精心摹繡。觀其繡幅,針線之細密,幾與繡底合一,設色之精妙,光彩射目。花鳥生動傳神之態,較畫更勝,如此幅翠鳥緊盯水下遊魚,蓄勢即發,栩栩如生。畫幅絹底,繡畢後用藍料塗平,對幅絹地先用紫色染勻再灑泥金,而後用黑繡線繡上篆書七言律詩,得書法之神韻。書畫皆精,略有染色,觀賞藝術價值極高,是繡品中極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