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我在被稱為“中國的小麥加”的臨夏工作、生活已有八年多時間,這裏秀美的山川、古老的曆史、濃鬱的民族風情,尤其是作為中國伊斯蘭教四大門宦發端地的特有的宗教文化,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寫作本書,既是我對自己這一段經曆感受的一種深情珍藏,同時也是對古河州——臨夏獨特的民族、宗教文化的一種靜心解讀和熱情推介。
西北是多民族聚居、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而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又是大西北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深入認識和理解臨夏多民族聚居的淵源由來,認識和理解伊斯蘭教在臨夏形成三大教派、四大門宦的社會曆史背景,認識和理解臨夏所居各民族的風情習俗,既有利於我們做好當前工作,也有利於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睦,共建我們的美好家園。
在民族宗教地區工作,很重要的一點是應當對所在地區的曆史文化有較多的了解記得在剛到臨夏工作的時候,有關伊斯蘭教以及與此相關的若幹重大曆史事件中的許多問題,時常在我的頭腦中閃出,譬如,我國的回族過去何以叫“回回”;臨夏何以成為我國回族的重要聚居地區之一,又何以成為中國伊斯蘭教四大門宦的發端地;與佛教、道教的寺觀廟宇截然不同,清真寺的禮拜殿內何以看不到任何所崇拜的神聖偶像;自清代起到新中國建立為止的這300多年曆史中,臨夏四鄉的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何以數次舉事反抗,應當如何客觀地認識這些情況等等。隨著對當地自然環境、人文曆史、民間口碑傳說和宗教文化的不斷了解探究,我覺得,自己頭腦裏曾有過的許多問號被拉直了,過去似覺神秘的東西從此不再感到費解,進而更加深了對古河州濃鬱的民族風情與伊斯蘭教宗教文化的認識。我以為,我頭腦中曾經閃過的上述問題,或許有的讀者朋友也曾出現過,相信在閱讀了本書後能夠給予他們某些啟發。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同誌的熱情支持和幫助。臨夏軍分區馬學仁、許瑞源同誌和臨夏回族自治州文聯的馬誌勇同誌提供了許多史誌資料;臨夏回族自治州宗教事務局馬誌雄、王雲同誌對書稿作了認真的審閱,提出了寶貴意見。臨夏回族自治州宗教局向出版部門致函,“經我局認真審核,在涉及的民族宗教方麵不存在任何問題”,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便利。
特別需要一說的是,當我把書稿寄給從未與我謀麵的中央民族大學曆史係尚衍斌教授,請他給予指正時,尚先生不僅對書稿提出了寶責意見,並且向李鬆茂先生引薦,請他為我的拙作作序。李鬆茂先生係中央民族大學曆史係教授,師從回族學術泰鬥白壽彝先生,著有《伊斯蘭教史話》、《回族伊斯蘭教研究》、《回族指南》和《慧鏡齋文萃》等書,是我國著名的回族史、伊斯蘭教史史學專家。李老先生出於對我這位西北軍旅作者的支持,在工作繁忙的情況下,利用國慶節休息時間,以極其認真的態度,仔細閱讀了書稿,對其中的很多內容及提法,指出了應予更正的地方,並欣然作序,給予肯定和鼓勵,這使我十分感動。此外,為使本書得以出版,甘肅民族出版社和甘肅每日廣告公司的負責同誌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李玉合先生題寫了書名,並以其潑墨“龍”字祝賀本書付梓。在此,我謹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本人學識所限,見聞所囿,書中的某些敘述和觀點難免有不當乃至錯誤之處,懇望得到民族宗教方麵的專家學者的批評指正。
樊世興2004年10月於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