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永恒的文化遺產(1 / 2)

(一)源遠流長的海內外影響

在中國年畫漫長而曲折的發展史上,曾湧現出了一代代優秀的民間藝人和卓越的藝術精品,自清代乾隆年間木版年畫越洋跨海到國外以後,便擁有了大批國際“粉絲”。

如今,莫斯科博物館還收藏有朱仙鎮木版年畫118張。具有濃鬱地方特色和淳樸古老民族風格的中國木版年畫,在日本、法國、加拿大、英國、比利時等國家博物館和研究機構也受到禮遇。中外學者給予木版年畫以極大的關注,法國、德國、日本、奧地利等國都編印了中國民間木版年畫集,用不同的語言介紹了中國木版年畫的藝術魅力。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都、北京、江蘇、山東、深圳等地舉辦了“天津楊柳青年畫展覽”“年畫巡回展覽”“第六屆全國美展”“第三屆全國年畫展”“全國首屆民間工藝美術佳品及名藝人作品展”等,參展代表作品有《朱總司令愛人民》《送勞模上北京》《女神》等。此外還多次參加國際展覽:1993年有《蓮年有餘》《吉祥娃娃》《鍾馗》等作品參加在新加坡舉辦的天津楊柳青年畫展銷;1994年的作品有《金玉滿堂》《蓮年有餘》《同賀新年》等被選送參加新加坡“春到河畔”迎新年大型藝術品展銷;同年,《同賀新年》、《幸福開花》等作品參加巴基斯坦國家美術館舉辦的“中國楊柳青木板年畫展”;1995年《教子成名》《連生貴子》《琴棋書畫》《采蓮圖》等作品被選送馬來西亞年畫展覽,在國內外工藝美術界掀起了一股中國傳統年畫藝術熱潮。

此外,近些年來,年畫作為曆史的縮影,有著獨特的繪畫語言和雕版工藝所表達的美感以及民俗民風的完美體現,市場收藏投資價值凸顯:

在收藏品交易市場上,有關年畫的藏品絕大多數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年畫印刷縮樣。“文革”前的年畫縮樣每冊30元至50元,其後的僅在20元以下,近5年的幹脆就隻值三五元一冊。而民國時期的老木版年畫一張就在100元以上,清代的每張可在300元至1500元之間,至於更早的老年畫,其價格就不可估量了。木版年畫近年來在京、滬拍場上經常出現,每張價位從500元到3000元不等。拍賣記錄中,如金梅生、李慕白等前輩的作品,每一張對開的都要3萬元左右。成冊的木版年畫,折合成每一張畫計算,最高價值可達到5000元。而海外對中國年畫收藏的興起,源於30年前東南亞華人的富足,新加坡的畫廊很早就來我國收集曆代年畫。海外華人的傳統審美取向,不但滿足了自身的喜慶需求,還帶動了對東方藝術好奇的歐美人的注意。在國際上,有許多圖書館、美術館,如版畫之鄉的荷蘭圖書館、德國萊比錫圖書館,都對中國年畫進行了專門收藏。

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審美情趣的懷舊化、古典化,以及年畫創作手段、作品風格的不可再造性,那些既有文物性、裝飾性,又有傳統藝術感的年畫作品在國際美術展、圖書館和拍賣場的亮相,都證明了年畫已同書法、絲綢一樣,成為了千年古國獨有的文化符號。

(二)木版年畫的式微與希望

傳統木版年畫因工藝的複雜和製作的精細,與新興的膠印年畫相比,無論成本還是技術上,都不具備市場競爭力,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本是尋常百姓家年貨之一的木版年畫,已經蛻變為“藝術品”。再加上年畫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是依存於節慶的民間工藝,而隨著新世紀中國城市化和國際化的“大躍進”,在日新月異的娛樂方式和歐美文化的衝擊下,時過境遷,如今的年味已經越來越淡,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木版年畫的生存境況更加艱難,傳統的年輕人不感興趣,老年人也慢慢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