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陽不緊不慢答道:“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前。”眾人迷茫地品味著其中的玄妙。遂與王重陽談經論玄,各自將自己多年的疑惑詢於王重陽,王重陽一一破解,眾人恭耳傾聽,似有茅塞頓開之感。不覺皎月灑銀輝於怡老亭酒桌,眾人卻談興未盡,忘記吃酒。叢義舉起杯中餘酒,提議大家為歡迎王重陽的到來,幹杯。眾人一齊站起,舉杯敬向王重陽,不約而同喊道:“幹!”一飲而盡。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盡管舉桌論道方興未艾,叢義提議:“源遠流長的道教玄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全悟,來日方長,我們可以慢慢向王道師求教道之真諦。鄙人誠邀王道師住在寒府,朝夕相處,以便求教,大家也可以隨時到府上論道。”
叢義的提議正合王重陽心意,他知道叢義萬貫纏心,妻賢子順,官職在身,雖然向道,卻難以割舍出家,要度叢義出家入道,需費一番心思。住在馬府,正好與叢義朝夕相處,設法度其入道。所以對叢義的邀請,沒有謙辭。眾人恭送王重陽隨叢義回府。
回到府上,叢義拿出自己往日所作羅漢詩十六首,呈於王重陽指點,王重陽讀後,依韻和之,手不停筆,頃刻揮就,叢義誠服王重陽詩思敏捷,精於詩作,對王重陽更是畢恭畢敬。夫人孫福春自內室隔簾窺見,對叢義說:“我觀察到道師非同一般,臉比芙蓉紅,目勝琉璃碧,聲如銅鍾,話似泉湧,富有正陽之氣,要傾心敬之,切莫怠慢。”
孫福春是名將孫武的後裔,戰爭的顛簸將其先祖流落寧海養馬島,父親孫忠顯是養馬島首富,信仰道教學說。母親也是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自孫家傳出:孫福春的出世,非常奇異,母親夢見有七隻白鶴在孫家院子翩翩飛舞,一隻渾身潔白無暇的白鶴撲入母親懷中,母親便有了身孕,生下孫福春,孫福春天資聰明,端莊文雅,詩書字畫樣樣出色,女紅更是名騷鄉裏。
如此才女佳麗,求婚的媒人接踵而至,踩破門檻。向道的父親孫忠顯聽一個名叫李無夢的煉丹師說:“馬府的叢義仙眉道骨,將來前程無量。”便主動將女兒孫福春嫁給叢義做二房。嫁到馬府的孫福春相夫教子,支持丈夫樂善好施,名揚寧海。
這時的叢義四十五歲,夫人孫福春四十九歲,二人對王重陽百般殷勤伺候。
來到馬府後,王重陽見到馬院東亭旁有一棵楸樹枝枯葉無,有煞風景,便親自從井中提水澆灌,日複一日,園丁見了掩口竊笑,私下議論:“道師做傻事,到頭來必是自討沒趣。”然而,四月四日,竟然枯木回春,隨後枝繁葉茂。園丁驚得張口結舌,刮目相看王重陽,這一奇跡,一時在寧海街頭巷尾傳得紛紛揚揚。
寧海有一個財主叫周伯通,與叢義相交甚密,素來喜歡打趣嬉鬧,那眼神,那言語,那動作,都不像一位年過古稀老人的沉穩,更沒有儒教下的鄉紳的故意持重做作,總是以幼稚可笑的童趣把大家逗樂,自己也樂在其中,人們送他一個綽號“老頑童”。周伯通聽說馬家大院東亭枯木回春,感到好奇,便親臨探視,果然見到枯萎日久的楸樹竟然生機勃勃地伸展新枝搖擺綠葉。周伯通晃動著腦袋,挑動著有些花白的眉頭,命家丁移來兩叢毛竹和一棵赤鬆,挖坑栽在馬院牆外,也不澆水,四月天,幹風嗖嗖,炎陽似火,雖然不見竹葉鬆針蔫蔫耷拉,卻是漸漸枯黃,隨風飄落。周伯通的惡作劇,招來路人圍觀戲說,他見唧唧喳喳的議論沒有把王重陽引來,便徑直走進馬府,見到王重陽正坐在一牆之隔的涼亭下,悠然地喝茶,見到周伯通到來,也不起身讓座,隻是點頭微笑,接著呡茶,周伯通尷尬地站在一旁,不見王重陽問話,憋得直搓手,良久,忍不住說道:“我想為叢義友添一道風景,可是,栽下的竹子、鬆樹,隻見落葉,不見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