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由於戰爭不斷,對火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國家也加強了對火藥的研究和生產。並設立了專門製造火藥的國防工場,製造技術嚴禁外傳。11世紀編成的《武經總要》,詳細記載了火藥和火器的製造。書中記錄了三種火藥方子:“毒藥煙球法”含有13種成分;“蒺藜火球法”,含有10種成分;“火炮火藥法”含有14種成分。它們分別以不同的輔料,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的不同目的。另外,書中還簡要記述了當時火藥的原料配比,其中硝石的比重已經超過了硫磺和木炭的總和,接近於現代黑色火藥的比例。
宋神宗時朝廷設置了軍器監,統管全國的軍器製造。軍器監雇傭工人四萬多人,監下分十大作坊,生產火藥和火藥武器各為一個作坊,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史書上記載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同日出弩火藥箭七千支,弓火藥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萬支。”這些都促進了火藥和火藥兵器的發展。
到了南宋時期,火藥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火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為了防禦金兵的侵擾,南宋的軍事家們不斷改進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有一個叫陳規的軍事學家,發明了一種管形火器——火槍,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進步。
火槍是由長竹竿作成,先把火藥裝在竹竿內,打仗的時候,由兩個人拿著,點燃火發射出去,噴向敵軍。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有了管形火器,人們就可以比較準確地發射和適當地操縱火藥的起爆了。陳規守安德時就用了“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條”。
火槍發明以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了南宋末年,又有人發明了突火槍。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製成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竹筒做的,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火槍隻能噴射火焰燒人,而突火槍內裝有“子巢”,火藥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彈。突火槍開創了管狀火器發射彈丸的先河,成為近代槍炮的開端。現代槍炮就是由管狀火器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次大飛躍。
宋代的火器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可以作為中國古代火器的代表,是中國火藥製造與使用技術的標誌。
3. 明代
到了元明時期,宋代原始的管狀火器開始改用金屬來製造,竹製的突火槍改用銅或鐵來打造,鑄成大炮,稱為“火銃”。1332年的銅火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銘文的管狀火器實物。
這些火銃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口徑小、細長輕便、銃尾安裝木柄、由單人持擊的手銃,用來發射石製或鐵製的散彈。另一類是口徑大、粗短較重、需要安於架上、發射球形彈丸的碗口銃。這兩種火銃後來分別演變為槍和炮。火銃是中國古代第一代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它的出現,使火器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明代在作戰火器方麵,發明了多種“多發火箭”,如同時發射十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三十二支箭的“一窩蜂”;最多可發射一百支箭的“百虎齊奔箭”等。明燕王朱棣(即明成祖)與建文帝戰於白溝河時,就曾使用了“一窩蜂”。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發齊射火箭,堪稱現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
值得提出的是,根據茅元儀《武備誌》一書的記載,當時水戰中有一種名叫“火龍出水”的火器。這種火器可以在距離水麵三四尺高處飛行,遠達兩三裏。這種火箭用一根五尺長的大竹筒,做成一條龍,龍身上前後各紮兩支大火箭,腹內藏數支小火箭,大火箭點燃後推動箭體飛行,“如火龍出於水麵”。火藥燃盡後點燃腹內小火箭,從龍口射出。擊中目標將使敵方“人船俱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
另外,該書還記載了“神火飛鴉”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燒性能的雛形飛彈。“神火飛鴉”用細竹篾綿紙紮糊成烏鴉形,腹中裝有火藥,由四支火箭推進,可飛百餘丈,著陸後可以燒敵人的軍營糧草。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藥筒並聯火箭,它與今天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明朝時候,技術水平最高的火箭,發射出去還能再飛回來。這種火箭叫“飛空砂筒”。根據《武備誌》記載,這種火箭是把裝上炸藥和細砂的小筒子,連在竹竿的一端;同時,再用兩個“起火”一類的東西,一正一反地綁在竹竿上。點燃正向綁著的“起火”,整個筒子就會飛走,運行到敵人上方時,引火線點著炸藥,小筒子就下落爆炸;同時,反向綁著的“起火”也被點著,使竹竿飛回原來的地方。這種“飛空砂筒”,不但是一種兩級火箭,而且還能飛出去又飛回來,設計非常巧妙。
我國的這些火藥武器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元初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就是憑借這些武器稱王於中亞、波斯等地,揚威一時。但是在我國,火藥除了應用於武器製造之外,還廣泛應用於娛樂方麵,如爆竹、流星、煙火等遊藝。《事物紀原》中就曾記載“魏馬鈞製爆仗,隋煬帝益以火藥為雜戲”,北宋以後,這方麵的記載就更多了。《會稽誌》一書中提到:“除夕爆竹相聞,亦有以硫磺作爆藥,聲尤震厲,謂之爆仗。”在我國民間還有在一二丈高的木架上施放的煙火,這種煙火與今天施放到天空中的煙火不同,燃放時間可長達兩三個小時,其間可出現各色燈火、流星、炮仗等,有時還有重重帷幕下降,出現亭台樓閣、飛禽走獸等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