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書籍的維護與收藏(1 / 3)

書籍,特別是正規印製的書籍,自印成以後,擺在人們麵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讓它流傳下去。若想要書籍流傳下去,就要保護好書籍。因為書籍都是書寫、刻印在一定材料上的,所以簡單地說,曆來的圖書保護就是對製作材料的保護。從世界範圍來看,傳統的書籍保護方法無外對書籍材料的加固、脫酸、真空封裝。以盡量減少書籍與空氣的接觸,以此來減緩書籍的氧化速度,延長它們的傳世時間。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也積累了一套獨特的保護書籍的方法,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典籍。

(一)整理書籍的製作材料

保護圖書就是保護書的製作材料,中國人很早就開始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有意義的實踐。數千年前,當圖書的製作材料以竹木片為主時,人們便開始著手為這些竹木片防腐,當時是將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竹片幹燥以達到防腐的效果。當圖書製作材料以紙張為主時,人們便設法加工紙張,使之防黴避蟲。若圖書已經被蟲食鼠咬或者黴爛破損時,人們就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維修。

古代流傳至今的書籍主要是紙質的,這也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我們祖先對紙書的保護方法,主要有:染潢、塗布、砑光等,這幾種工藝相結合,就能使書籍傳至久遠。

1.染潢

染潢並不是僅僅滿足了對書籍顏色的要求。中國古代根據五行理論,崇尚黃色。所以古代與皇室有關的顏色主要是黃色,衣服、器具、宮殿都是黃色,紙張也是黃色。紙張染黃並非難事,但是如果能在染黃的同時使得書具有香味又能防腐,那就更好了。事實證明,中國人在漢魏時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當時人們用黃檗染紙而達到一舉三得的目的。黃檗是一種植物,又叫黃柏,可以入藥,具有殺蟲功效。它的汁液聞著味香,嚐著味苦,看著色黃。清香的味道讓人開卷爽神,味道苦又讓蟲子避而遠之,而黃色又符合中國古代尚黃的習俗。

在漢代一本叫《釋名》的書中,將“潢”字的意思解釋為“染紙”。可見在這以前人們已經懂得黃檗的汁液可以用來染紙。從漢代到南北朝時期,人們用三百年的時間積累染潢的經驗,在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對於這種技術已經有了非常細致科學的描述。書中是這樣說的:“凡打紙欲生,生則堅厚,特宜入潢。凡潢紙滅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則年久色暗也。入浸蘖熟,即棄滓,直用純汁,費而無益。蘖熟後,漉滓搗而煮之,布囊壓訖,複搗煮之,凡三搗三煮,添和純汁者,其省四倍,又彌明淨。寫書,經夏然後入潢,縫不綻解。其新寫者,須以熨鬥縫縫熨而潢之,不爾,入則零落矣。豆黃特不宜裛,裛則全不入潢矣。”

以上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要采用生紙,生紙因鬆軟吸水適合入潢。染潢的顏色不能太深,否則時間久了紙色發黑。接下來又說了黃檗要三搗三煮,可節省材料,且紙張會顯得更加明淨。這說明了在南北朝時期我國的染潢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

李唐以後,染潢技術更加普及。那時候國家規定政府文書、宗教經典必須用黃紙,染潢已經成為一種製度。

國學大師陳寅恪說中國的文化到宋代登峰造極。這時候書籍的印刷也大大超過前代,黃檗染紙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於是出現了一種椒紙,這是用胡椒、花椒、辣椒的汁液染成的紙,這些植物子粒中的物質有殺蟲功效。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現這些植物有這樣的特點,戰國時期屈原所作《湘夫人》中有“播芳椒兮成堂”一句,意思就是用“芳椒”抹牆的房子,這樣的房子有香氣且可以防止蟲鼠侵擾。椒紙的主要出產地是福建建陽。那時候,建陽城內,書肆林立,刻家雲集,所印書籍行銷全國。如果印紙不經處理,影響生意。於是那裏的人們用當地常見的胡椒、花椒、辣椒熬水染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