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食俗,一般是社會上某個群體或種族全體的風俗,他們因信仰某種宗教,就要遵守其宗教的食規、食戒。我國人口眾多,人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不僅有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教徒,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教徒也遍布全國。這些宗教信仰者自覺遵守本宗教的食俗食規,並能持之以恒,構成了中國食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信仰食俗。
道教的食俗。道教源於我國遠古時期的巫術和秦漢時期的神仙方術,其教義以老莊的“道”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派生出來的,主張道法自然,清靜無為。道教相信長生不死、得道成仙,在飲食上形成一套獨特的習俗。第一,道教重視“服食辟穀”。所謂“服食”,就是選擇一些草木藥物來吃,他們的藥物大體有兩類,一類是滋養、強壯身體的,另一類是丹藥,是為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而食用的,為道教獨有。“辟穀”也稱斷穀、絕穀、休糧、卻粒等,辟穀者不能吃五穀,但可以吃大棗、蜂蜜、石芝、木芝、草芝、菌芝等,也可以服用藥物或飲水,辟穀的目的是去除依靠穀氣生存在體內的三蟲,它們是欲望產生的根源,是毒害人體的邪魔,去除了它們,人體內也就消滅了邪魔,可以得道成仙了。第二,道教提倡不食葷腥。道教認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氣存人存,而葷腥會破壞氣的清新潔淨,他們主張人們應當保持身體的清新潔淨,因此,最能敗清淨之氣的葷腥就要禁食,所以,道教忌食魚肉及蔥、韭、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中國還有許多人信奉佛教。佛教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等係別,各自的飲食風俗和禁忌不盡相同。信奉大乘佛教的人,一般在飲食上奉行“隻吃朝天長,不吃背朝天”的原則,即隻吃素、不吃葷,就是傳統說的不能吃肉和酒。信奉小乘佛教的人就不同了,隻要本人不殺生,並不禁食葷腥,例如我國傣族人民一般信奉小乘佛教,日常肉食就有豬、牛、雞、鴨等,但一般不食或少食羊肉。另外,小乘佛教規定“過午不食”,嚴格持齋。佛教的大小乘之分核心在於“四大為虛”還是“四大為實”的爭論,因此,也就產生了這些飲食上的差異。此外,佛教還有另一個分支,即藏傳佛教,信奉藏傳佛教的人,隻禁食奇蹄動物的肉、五爪禽和魚鮮。
我國藏族人民普遍信奉藏傳佛教,有自己的宗教節日,典型的是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藏曆年是藏族人民最大的傳統節日,大家會用很長時間置辦年貨、做食物並行各種禮節,特色十足。在佛教的這些食俗中,食素不食葷的風俗影響了很多人,甚至成了一種風氣,可見佛教食俗在我國影響之大。
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地區,是麥加人穆罕默德所創,其基本教義是“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信奉伊斯蘭教的人被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我國有悠久曆史,早在唐朝時,就有史書記載伊斯蘭門徒來傳教的事跡,今天,我國境內已經有很多穆斯林,以回族人民為主,因此,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回教”“清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