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古玉之美——玉形象(1 / 2)

已經製成的綠鬆石藝術品、器物等應避免與肥皂水、洗滌劑、油汙、鐵鏽、茶水及其他帶色的物質接觸。綠鬆石抗化學腐蝕的能力較差,故應嚴防與酸、堿、酒精、芳香油、化妝品等物質接觸,從而避免發生褪色和變質現象。綠鬆石不能耐高溫,故加工和使用時均應防止用火烘烤,從而避免其褪色和炸裂。

綠鬆石在長期的日光照射下會褪色或幹裂,故加工、使用和保存時均必須確保其環境陰涼。與其他寶玉石一樣,在加工和使用綠鬆石時,防止意外的外力打擊、磕碰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玉的文字意義

“玉”字最早見於我國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鍾鼎文中的文字裏。在古文字中,“玉”寫成“王”或“壬”字,並沒有那一點,同帝王的“王”字共同享用一個字,三橫一豎,表示“像三玉之連其貫也”,即“玉”象形字的初意是三塊美玉用一根線繩貫穿起來,是“豐”型。“三玉之連”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淳樸世界觀的體現。

《說文解字》中注“玉”字,將“玉”解釋為帝王的“王”字時,認為王者即“天下所歸往也”,並引用董仲舒的話,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玉。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玉也”。因此,古人認為,凡能貫通天、地、人三者之人,則天下歸往,便為人間帝王。而在古代巫術活動中,巫的作用就是通過玉來與天神交流、傳達天的旨意。巫是集神權和王權於一體的氏族或部落的首領。於是,“玉”與“王”字形便相同了。加點的“玉”字在《說文解字》中並不是沒有,而是另外一個字,寫成斜“玉”,是指“朽玉”,讀為“畜”,意為有瑕疵的玉。世界上並無絕對純的東西,無論怎麼完美的玉都不可能純淨無瑕。《淮南子》雲:“夏後之根,不能無考。”就是說,即使夏君主禹的玉也不能沒有一點瑕疵。《史記》中記載,趙國的藺相如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能詐秦王曰:“璧有瑕,請指示王。”方使和氏璧重新回到手中,得以完璧歸趙。白玉有瑕這個客觀現象使古人認識到沒有絕對純的玉石,所以在“王”字的第三畫旁邊加了一點,既喻意又象形,作“玉”字專用,校音為“欲”,和帝王的“王”字相區別。也有人將“玉”字解釋為王者懷抱中的一塊美石,當然這塊石頭可不是一般的石頭,是非常珍貴的美玉。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中國先民曾造出從玉的字超過500個,而用“玉”組詞更是不計其數。漢字中多數珍寶等都與玉有關,後世流傳的“寶”字,就是“家”和“玉”的契合,這是“玉”被私有之後的價值顯現。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以玉形容人的詞有玉容、玉麵、玉女、亭亭玉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以玉形容物的詞有玉膳、錦衣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枝玉葉、金口玉言、金科玉律、珠聯璧合、拋磚引玉等;更多的人將自己心愛的兒女以玉來起名,如瑾、瑜、琮、 、琳、寶玉、黛玉等。形容玉的種類繁多、豐富多彩,謂之“千樣瑪瑙萬種玉”。說明玉的天然美之難得,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謂之“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不可再”。 以玉表示人的性格堅強不屈,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表示玉的經濟價值為他物所不及,謂之“黃金有價玉無價,藏金不如藏玉”“價值連城”等。

(二)玉的道德內涵

當玉與一般的石頭分開以後,玉就被賦予了美的外表和神奇的功效,於是就脫離了一般的生產工具,被氏族和部落首領占有,用於政治、宗教、禮儀、文化等方麵,披上了濃厚的神秘的政治色彩。後來,玉又被披上了道德的外衣,被標榜為道德的楷模,被賦予了更加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道德是我國古代社會一個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行為規範,《詩經》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是以玉比喻君子之美德;孔子也說“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說明早在孔子之前,君子已經以玉來比照自己的德行。孔子以儒家學說解釋玉有十一德,此外還有管仲的“九德說”、西漢劉安的“六德說”及東漢許慎最後規範的“五德說”。從孔子到許慎這六七百年間,玉德的內涵不斷發展不僅起到了規範社會的作用,而且成為很多文人士大夫所遵循的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