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忽必烈敢於和曆史上任何一位著名的帝王相比,他是一個偉大的曆史人物,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堪稱蒙元一位非常出色的雄主。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繼承者中最傑出的、最富有遠見卓識的傑出帝王。他審時度勢,遷都幽燕,建立了與大蒙古國略有不同的元帝國。在吸收漢文化的基礎上,忽必烈十分注重學習先進文明、革新除弊。在建立新的過程中,他積極倡導學習漢文明中最先進的部分,努力吸收各民族中先進經驗。在革新除舊的過程中,他大刀闊斧,毅然決然拋棄本民族中那些落後的東西,建立起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全新的統治體係。

在政治方麵,忽必烈在認真學習和總結了漢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成功地確立了適合於自己國情發展的全新政治體製和統治秩序。他創立了高層政區分寄式中央集權的行省製度;他創立了行禦史台和二十二道肅政廉訪司,極大地完善了地方監察製度;他第一次對土蕃進行直接、有效的治理,將其納入中國版圖;他第一次在元帝國寬廣的疆城內統一發行銀幣,並首先開辟東南糧食北上的海上運輸;他還組織在科學研究領域有建樹的能人誌士,對天文、曆法等方麵進行研究,同時又兼容並蓄,對儒教、道教、基督教等多種文化給予一定的保護,並在最大程度上施以優待政策。

在軍事方麵,忽必烈在四怯薛輪番入衛的基礎上,確立了中央的宿衛製度,又將蒙古軍、漢軍、新附軍等鎮戍軍布防四方,國家保有實力雄厚的常備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忽必烈在窩闊台以來建立驛站的基礎上確立的軍事通訊製度,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也是最先進的。

在經濟方麵,忽必烈確立了重農和重視工商業的政策,注意總結農業生產經驗,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基本上解決了蒙古貴族舊有的統治方式與中原地區較為先進的農業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適應了中原農業的發展。

忽必烈即位後,統一了中國,奠定了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疆域基礎,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同時及其以後的一段時間,忽必烈又發動了對日本、安南、緬國等國的戰爭,當時這些國家已走上獨立發展之路,對其用兵,明顯帶有侵略性質。當對外用兵失敗後,忽必烈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重新和這些國家建立了正常的外交關係,有力地促進了各國文化的交流。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這樣讚譽忽必烈:“大可汗,是一個最智慧,在各方麵看起來,都是一個有天才的人。他是各族和全國的最好君主。他是一個最賢明的人,韃靼民族從來所未有的。”雖然略有過譽之詞,但可以肯定,忽必烈無疑是十三世紀中國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