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大智若愚,明哲保身(1 / 3)

李宗吾在總結厚黑處世之道時說:“凡事以人己兩利為主,二者不可得兼,則當利人而無損於己,抑或利己而無損於人。有了這條原則,人與雙方兼顧,有人來侵奪,我抱守‘不損己’三字去做,他能攻,我能守,他又能奈我何?”的確,為人處世是人生的第一大事。處世難,難就難在於人與我之間取得平衡。厚黑處世,要靈活,當伸則伸,當屈則屈,剛柔並濟,左右逢源,要容人更要防人,正如李宗吾所說:“我們讀《厚黑學》,就知道又厚又黑的人到處都有,在應付世事的時候,就不會被厚黑之輩愚弄了。”

李宗吾說:“神而明者,厚而無形,黑而無色,至厚至黑,而常若不厚不黑,此誠詣之至精也。”大智若愚是最高明的處世之道,可以給自己減少許多煩惱,也可以使自己最大限度地避免傷害。否則,處世難以得心應手。

1.裝裝糊塗,世事皆通達

厚黑之人外表似乎固執守拙而內心卻世事通達,才高八鬥;不懂厚黑處世之道的人,外表盛氣淩人而內心卻空虛惶恐,底氣不足。

厚黑處世學主張,一個人在複雜莫測的變幻之中要用足夠的聰明智慧來權衡利弊,以防失手於人。厚黑學認為,人有時候不如以靜製動,守拙若愚。這種處世的藝術其實比聰明還要勝出一籌。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塗是後天的聰明,人貴在能集聰明與愚鈍於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塗處且糊塗,隨機應變。聖人論人,以智、仁為別,正所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解釋為:智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聰明之區別於糊塗,大抵若此。

老子大概是把糊塗處世藝術上升至理論高度的第一人。他自稱“眾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而作為老子哲學核心範疇的“道”,更是那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似糊塗又非糊塗、似聰明又非聰明的境界。人依於道而行,將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中國人向來對“智”與“愚”持辯證的觀點,《列子·湯問》裏愚公與智叟的故事,就是我們理解智愚的範本。莊子說:“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隻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裏明白就足夠了。

僅以三國時期為例,就有兩場充滿睿智的精彩表演:一是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時,劉佯裝糊塗得以脫身;二是曹、司馬爭權時司馬懿佯病巧裝糊塗反殺曹爽。後人有語雲:“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蘇東坡聰明過人,卻仕途坎坷,曾賦詩慨歎:“人人都說聰明好,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蠢,無災無難到公卿。”處世可以愚,但做人須清明,對此不可混淆區別。

“難得糊塗”是糊塗學集大成者鄭板橋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將此理論總結為:“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做人過於聰明,無非想占點小便宜;遇事裝糊塗,隻不過吃點小虧。吃虧是福不是禍,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饒人不是癡,過後得便宜”,歪打正著,“吃小虧占大便宜”。有些人隻想處處占便宜,不肯吃一點虧,總是“斤斤計較”,到後來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鄭板橋說過:“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盡自家耳!”

鄭板橋以個性“落拓不羈”著稱,心地卻十分善良。他曾給其堂弟寫過一封信,信中說:“愚兄平生謾罵無禮,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長,一行一言為美,未嚐不嘖嘖稱道。囊中數千金,隨手散盡,愛人故也。”以仁者愛人之心處世,必不肯事事與人過於認真,因而“難得糊塗”確實是鄭板橋襟懷坦蕩無私的真實寫照,並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種毫無原則稀裏糊塗地做人。糊塗難,難在人私心太重,自我一執,陡覺世界太小,眼前隻有名利,不免斤斤計較。

聰明與糊塗是處世厚黑學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藝術。得糊塗時且糊塗,是“糊塗學”的真諦,聰明人不妨試一試。

2.人怕出名豬怕壯

厚黑學主張“臉厚心黑”,強調人內在的智慧。

本事這東西就像一筆財富,誰擁有這筆財富,誰就會受人傾慕,被人追逐,甚至遭人算計。所以厚黑人士大都不會輕易“露富”。同樣,深諳厚黑處世之道的人也不可輕易露出自己的真本事。

在河南省有一位武術教練,因其培養了眾多的武術高手而在全國武術界聞名,在他60多歲辭去專業教練職務後,每天都有幾十個慕名而來找他學武術的年輕人,使他應接不暇。他已經沒有更多精力教這些社會上成分各異的年輕人了,因此他得罪了幾家鄰居,他的一個親侄子也不理他了。不得已他辦了一個二十人的學習班,花錢租用一間體操練習房。可他根本上不了課,這間體操房裏外都是人,而且他們家在半夜以前總有電話聲,拿著朋友書信拜訪的人,拎著禮物來拜師的人,揣著錢前來要求學武的人絡繹不絕,他根本無法休息。一天早上他老伴3點就起床了,拿把椅子坐在樓下。每來一個人,老伴就說:“今天師傅病得很厲害,不能上課了。”可5點不到,他們家先後來了4輛救護車,十幾個醫生,鬧得老教練苦不堪言,不得已老教練搬了家。3天後,要求習武的青年又按圖索驥找上門來,而且又受到幾個老朋友的責怪:“怎麼搞的,我們家的電話成了找你的尋呼台了,整天電話聲不斷,煩死人了。”

沒有辦法,一個月之後,老教練和老伴商量後,回到老家山東去了。可好景不長,盡管老教練隱姓埋名,不到一個月,老教練又被找到了。一天,老教練與老伴在花園裏遛彎兒,猛然有四名青年跪在老教練麵前拜師,他們自稱是從河南省來的,這回老教練真的兩眼一黑,昏迷了過去。四個青年,打車送醫院掏錢治病,忙前跑後像親兒子一樣。經過醫生診視,老教練並無大病,隻是一時驚詫所致。過後,老教練的老伴給四個青年跪下了,好歹哄著說著“如今老教練身體不行了,已教不了人了”,並送上往返路費,算是把他們打發走了。以後,還會有多少人找來,就不得而知了。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人一旦出了名,除了風光無限,也會麻煩不斷。於是有的名人抱怨自己失去了自由,正常生活受到了幹擾。可見,適當地掩藏起真本事,是厚黑處世的一種必要手段。

3.臉厚心黑,“推”得圓滑

“推”可以說是厚黑學中一個非常巧妙的處世技巧。唯有深知厚黑之道的人才能“推”得巧妙,推得圓滑;臉不厚、心不黑,難以做到。“推”基本含義是:在推行既定目標或新的舉措過程中,對所遇到的諸多障礙因素不采取直接的消除措施,而是運用時空的自然跨度,促使障礙因素自我化解或消除,從而促成與上司意誌相一致的行動。

也有人把“推”的藝術同優柔寡斷等同起來,與當機立斷、果斷處置相對立。實際上這是把世俗活動中的“等”與管理活動中的“推”混為一談。

“推”的藝術既有明確的目標,又有實現目標的行為。“推”的藝術的產生和運用,在主觀上不是管理者的主觀衝動,更不是管理者的無能失控,恰恰相反,它是管理者全盤把握、合理控製的高超策略和審時度勢的能力在管理行為上的集中反映。

“推”的運用範圍十分廣泛,大到宏觀決策,小至一次談話,長到幾年,短至幾分鍾,甚至某一瞬間或幾十秒鍾都有可以成為“推”充分運用的時空。在待人處世中巧妙運用“推”的藝術,需要把握以下兩個要點:

1.臉黑心黑,才能“推”得巧妙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產生、壯大和暴露的過程,任何問題的解決都需要一定的主客觀條件。理論上講,判斷一個事物可以不可以“推”,主要是應該看這個事物的發展規律是否得到顯現,解決這個問題的主客觀條件是否已經成熟。但待人處世的厚黑之道卻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如果完全按照常規去做,那隻能對事情本身有利,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很可能對自己不利,起碼沒什麼好處。試想,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卻有可能帶來風險的事情,難道不該“推”嗎?特別是在別人提出的事情應該辦,而從你的角度卻需要“推”的時候,沒有點厚臉心黑的本事又怎能做得圓滿呢?

另外,當有人提出某件事情要求處理時,你對這件事情一無所知,情況不明,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簡單地給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這時就可以說:讓我了解一下情況再答複你。“推”的目的是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看看是不是要擔責任,然後再作決定。這就是待人處世厚黑之道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