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這個時候它本身還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詞,沒有後代所給予的種種神秘色彩。直到靜坐與冥想成為所有哲學和信仰的修持手段時,這裏的聯係和結合才超越了平凡的定義,成為通過一係列對身心活動的練習,特別是對心理活動的製約與引導,以使練習者達到與宇宙本原的神秘聯係或結合。
這就是印度哲學裏的核心宇宙觀和世界觀——梵我一如。
在後來的奧義書和瑜伽經典《薄伽梵歌》裏麵對瑜伽的定義就是自我與宇宙神性本質的聯係與結合。
在被稱為中國瑜伽當代之母的張惠蘭所著的瑜伽的書裏就將這個定義寫為:自我與原始動因的一致與結合。
自我是心靈、小我,我們生命裏的那個靈魂的所在,瑜伽裏稱其為阿特曼。
宇宙神性的力量就是宇宙的精神和靈魂,叫做大我、原始動因、梵。
那是世界的來源與歸宿,所有生命的起點與終點,所有一切的開始與結束。我們的生命裏就有一顆它的種子,找到它,我們就會獲知創造與生成、智性與光明的全部奧秘。
我常常願意用海洋與水的聯係與結合與學生們討論這個問題。
水是不是海洋呢,或者海洋是不是水?
海洋每天都要在空氣中釋放它的能量,升到空中的水就變成了蒸氣。氣體凝結成雲朵,雲朵在風與氣溫的條件作用下開始變成雨與雪,那一滴滴的雨珠或一片片雪花降落在大地上,形成湖泊與河流,然後變成冰或者地下水和飲用水。
水從海洋的海麵上升後就變換了各種形狀,可能是雨,也可能是冰雹,或者是雪花,然後可能是冰,也可能重新變成水。水也有不同的稱呼和性質,可能是湖水,也可能是河水,也可能是地下水或井水。
然後它們在不同的環境下產生變化,變成生命裏的血液,食物裏的佐料,醋或蘇打水。
它們在不同的物質世界裏不斷地被分解和彙聚,不斷地變換形態或生存空間,甚至有時它們都會忘記了自己是水。
冰是睡著了的水,雪是失去了記憶的水,那麼它們還會記起自己是海洋嗎?
那麼海洋是水嗎?
所有的湖泊河流都在奔向海洋,那陣陣的濤聲和潮汐就是海洋的呼喚。
所有的水無論如何變化最終都要回歸水的形態,回歸河流,形成滾滾的浪花和奔流,如萬馬奔騰,急切而狂喜地重新奔向海洋。
那就是一條回家的路途。
我們終將回家,對水來講那家就是海洋,對我們來講,那海洋就是寬廣的宇宙懷抱。
海洋是無數滴的水,水是一滴水的海洋。
在瑜伽的哲學裏麵,我們就是宇宙汪洋裏的一滴水,但是我們蘊含著宇宙所有的神秘和本質。我們覺醒了的生命內心叫做靈魂和自我,而那個時時呼喚我們靈性與歸去的宇宙海洋就叫做梵。
著名的瑜伽大師辨喜曾經用這樣的故事來講述我們的生命與宇宙生命的相遇與相融的過程。
有一棵百年的大樹枝繁葉茂。一隻鳥在樹根處快樂地找尋食物與玩鬧。它偶爾向樹冠的方向看去,看到一隻美麗的大鳥停在樹梢處靜靜地收攏著絢麗的羽毛。
這隻鳥說:“啊,那必是傳說中的鳳凰吧,真漂亮,真好看。”
這隻鳥又看看自己身上的羽毛說:“我可沒有那麼美麗,我也不會飛得那麼高。”
隨著時間的流逝,樹根處已經沒有了食物。鳥兒隻能盡量地向上飛,在樹的身上尋找食物,它忙忙碌碌地為了生存而每日操勞,已經很少會向樹的盡頭張望。在生活不如意的時候,它也會再望一下上麵,看到那隻大鳥還停在那裏,七彩的羽毛依然那麼美麗。
鳥兒歎息:“那肯定就是鳳凰。她那麼好看,永遠不會衰老和死亡。”
鳥兒哀歎:“不像我,得為填飽肚子活著,日子過得那麼的難。”
又過了一段時間,鳥兒已經變得很羸弱,羽毛也開始掉落。它終於決定要飛到樹的最高處,看一看自己心儀的鳳凰。
它飛啊飛啊,用了很大的力氣和時間,終於來到了樹冠上最高的樹頂,那隻鳳凰還停在那裏。
鳥兒激動地一步步向自己一生的偶像走過去,離那隻傳說中的鳳凰越來越近。
鳥兒終於見到了那隻鳳凰。
它驚聲尖叫,愣住了。
沒有鳳凰,那樹梢處是一麵清晰的鏡子。
鏡子裏的鳳凰,就是那隻鳥內在的影子。
靈魂的飛鳥,不放飛它就沒有自由。它就隻能靜靜地佇立在那裏看著你的身體徒勞地為活著而奔波,那鳳凰就將沒有時間和空間展開它那七彩的羽翼。
近代提出整體瑜伽概念的瑜伽大師奧羅賓多認為生命就是一場經曆的過程。我們在少年的時候就應該用智慧瑜伽來學習宇宙知識和樹立世界觀。在青年的時候踏入社會,用克利亞瑜伽也就是行動瑜伽來實踐和履行自己的責任,用巴克蒂瑜伽培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愛和勇氣。外在以哈他瑜伽鍛煉身體,內在以羅闍瑜伽尋找自由與力量,用坦多羅瑜伽去處理情感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