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演員,工旦。滿族。祖籍吉林長白(今通化一帶),世居北京。原名承麟,後改漢姓程,初名菊儂,改名豔秋,字玉霜,1932年更名硯秋,改字禦霜。
程硯秋幼入榮蝶仙門下,習青衣、花衫、刀馬旦;又從陳桐雲學花旦,從陳嘯雲學青衣,又向喬蕙蘭、謝昆泉、張雲卿等學昆曲。少時嗓佳,曾為孫菊仙、劉鴻升等配戲。變聲後,榮蝶仙仍堅令演出,疲勞致嗓敗,名士羅癭公籌款將程從師門贖出,並指導其學藝。
1919年拜梅蘭芳為師,並從王瑤卿問藝。王瑤卿不僅教戲,主要按照程硯秋的嗓音特點,為其設計創製特殊唱腔,對後來形成程派,有決定性的影響。同時得到羅癭公等文人的教益,文化藝術修養有較高的造詣。程硯秋刻苦勤學,功底堅實,文武兼備,青衣、花衫、刀馬旦皆精。尤善演悲劇,藝術上銳意求新,風格獨具,而又不離規範。不僅唱法、唱腔在京劇史上獨樹一幟,自創程派;舉凡水袖、圓場、皆稱獨步。唱念講求字韻,吐字發音真切清楚。他的一切表演技巧,都與人物思想感情和劇情變化發展緊密結合。故每戲均能感人至深。自1922年以後,程硯秋開始編演新戲,協助他編寫劇本,排演新劇的有羅癭公、金仲蓀、翁偶虹等人。程硯秋一生除演具有程派特色的傳統戲如《賀後罵殿》《汾河灣》《武家坡》《三擊掌》《禦碑亭》《戰蒲關》《玉堂春》《桑園會》《審頭刺湯》《朱痕記》
等外,新編程派劇目不下數十種,如《梨花記》《龍馬姻緣》《花舫緣》《紅拂傳》《玉鏡台》《風流棒》《鴛鴦塚》《賺文娟》《玉獅墜》《青霜劍》《金鎖記》《碧玉簪》《聶隱娘》《梅妃》《沈雲英》《文姬歸漢》《斟情記》《荒山淚》《春閨夢》《孔雀屏》《陳麗卿》《亡蜀鑒》《女兒心》《鎖麟囊》《英台抗婚》等。1932年1月,程硯秋曾赴法國、德國、瑞士、意大利等國家考察戲劇活動,1933年4月回國,搜集劇本兩千多種,圖片五千多張,書籍七百多種,撰寫了《赴歐考察戲曲音樂報告書》。他還曾任中華戲曲音樂院北平分院院長。創辦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培養出大批優秀的京劇人才。1927年後,與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並稱為“四大名旦”。程派傳人頗多,較著者有新豔秋、趙榮琛、陳麗芳、王呤秋、李世濟、李薔華及張曼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