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著名國外的中國園林(1 / 2)

1.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明軒

明軒1980年4月竣工於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館北翼。它是以蘇州“網師園”為藍本而建造的,占地四百平方米。因以明代建築風格為基調,故名為“明軒”。這座庭園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古典造園藝術,凝聚了匠師們的心血,作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特色的永久性珍品,所產生的政治意義和深遠影響是無法估量的,時至今日,仍為世人所矚目。它也是中國園林走向海外的開山之作。

2.慕尼黑芳華園

芳華園位於慕尼黑的西公園內,是歐洲的第一座中國公園。公園占地麵積七百平方米,是為1983年在慕尼黑西公園舉行的國際園藝展覽會,由廣州園林局設計並承建的一座小巧玲瓏、具有江南風格的中國公園。園內有釣魚台、方亭、船廳等傳統建築小品,配以中國園林中傳統的花木,如鬆、竹、梅、玉蘭、丹桂等,形成具有強烈中國特色的園林空間,布局合理,輕巧明朗,花木繁茂,景致優美。

公園象征四季的景觀布局很有特色。邁進芳華園高敞的竹門,一塊刻有“起雲”二字的褐色山石首先映入眼簾,似在恭候來客。一座平板小橋靜臥在前。佇立橋上,滿園風光盡收眼底:一汪清池居中,四時勝景傍依。園中建築均有金黃瓦頂、五彩飛簷。走進園中的小小亭台,可見月洞門內精細的壁石,錯落有致。滴水穿石入池,聲韻不凡。此春水飛濺小景,令遊客欣然“入趣”。園中主體建築——水上石舫,裝飾非常精美。船尾飾有鍍金雙龍戲珠木雕,栩栩如生。石舫前後門框分別鑲以流金溢彩的梅花喜鵲木雕和古色古香的鬆鶴木雕。舫內八塊印花玻璃,映現著古代中國園林的秀姿和青銅器皿的圖影。兩盞宮燈高懸於舫首頂端。憑欄可極目遠眺,臨碧賞月、對弈……夏之納涼樂趣,由此便可領略。濃鬱的秋意從一堵蓋有金黃磚瓦的鏤空花牆周圍溢出。牆後樹叢中彩葉多姿,與牆前花壇渾為一體,後內蘭花簇擁著一塊多孔山石,蘊含秋之清冷。經秋牆,登坡台,步入園內地勢最高的四方亭,腦中便湧出“高處不勝寒”的詩句。又見亭旁“歲寒三友”鬆竹梅,不由為冬亭叫絕。雅坐亭內,登高四望,聽亭邊石壁流泉,風聲作響,正是“一亭詩境”。

3.新加坡蘊秀園

蘊秀園的整個工程建築材料和磚均來自中國。園內的疊石和假山全是出自中國太湖的太湖石。園中的亭樓和一房山水將會與多個盆景區互相搭配,給遊人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盆景區將分為:微型盆景、樹木盆景、精品盆景和水式盆景。“蘊秀園”除蘇州式的景觀盆景之外,亦采用中國嶺南派、川派、楊派、蘇派和海派設計的盆景。

4.法蘭克福春華園

春華園選址在法蘭克福古老的貝特曼公園內。原址內有池塘、樹林和草地,規劃設計充分利用原有條件,營造出中國徽州水口園林的氣氛。園名“春華”,喻欣欣向榮之意。園內建築造型為徽州園林的傳統形式,提煉了較多的當地民居建築元素,除采用大木作的營造製度,還多用徽州的“磚、木、石、竹”四種雕塑點綴,體現出濃鬱的地方特色。因是首次在歐洲建造徽派園林,令人耳目一新,備受青睞。

5.紐約斯坦頓島寄興園

寄興園自1985年開始策劃至1998年建成,曆時下三年之久,幾經周折。其間中美雙方多次相互考察,選定建造蘇州園林風格的中式園林。造園資金由當地華人團體主持籌措,並由我公司捐贈部分人工及材料費用,最終促成了該園的建成。寄興園為典型的蘇州古典園林風格,依地就勢,堆山理水,所有的駁岸和疊石所用太湖石均由國內運去,其間的亭台堂榭、曲橋飛廊、花街鋪地、雲牆月洞應有盡有,在大洋彼岸共同構成了具有濃鬱中國風情的園林空間,受到了當地各界的極大關注和讚賞,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及許多美國政府要員也親臨參觀,以高度評價。

6.德國郢趣園

郢趣園作為友好城市的禮物,由武漢市贈送給德國的杜伊斯堡市。由於古楚之國都稱郢,故名郢趣園。為體現古韻楚風,在色彩、雕刻、擺件、小品等方麵頗下功夫,全園采用孔雀藍色琉璃瓦,木作以棕黑為基調,明顯區別於皇家園林和蘇式園林,別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