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曆來十分重視對死者的安葬和祭祀,這不僅是為了緬懷和紀念,也借此祈求祖先對後世的蔭護。作為封建統治者則將其作為關乎國祚盛衰、帝運長短的要工重典來對待。到了清代,更把這種理念推向了高峰。在陵寢的選址和規劃設計中,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著力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將人的精神融鑄於大自然之中,造成一種崇高、偉大、永恒不朽的意象。在建築規模和建築質量上,則力求做到恢宏、壯觀、精美,以體現皇權至上的思想,炫耀皇家的氣派和威嚴,從而成為皇權物化的表征。作為曆朝曆代的皇家陵園陵寢,如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東陵等正是這一傳統文化的不朽載體。
陵寢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陵寢的規製因受當時社會思想、經濟實力、帝王意識、審美標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各具特色。西周以前,多為木槨大墓,地麵不封不樹;以秦始皇陵為代表的秦漢時期的帝王陵寢,封土形狀多為覆鬥式,並以營造豪華擴室和堆築高大封土為這一時期的特色;以李世民的昭陵為代表的唐朝陵寢,因山為陵,在山腰開鑿墓室,展現了大唐盛世的風貌。五代十國和兩宋時期,因戰爭頻仍,國力頹弱,陵寢規製相對縮減;元朝帝王死後則實行深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跡。中國古代陵寢的發展經過這一段近四百年的低潮之後,開始進入一個輝煌時期——明清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對前代陵寢製度作了重大改革:將覆鬥式封土改為圓式寶頂,增加祭奠設施;改方形院落改為多進長方形院落,創立了一個嶄新的陵寢製度。清代陵寢不僅承襲了明代陵製,而且作了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從而把中國古代陵寢營建活動推向了最後的頂峰。
中國曆朝曆代的帝王陵寢的經營大都跨越了相當長的時空,幾乎與該封建王朝相始終,葬有許多對中國各朝代曆史有著重要影響的、聲名顯赫的人物,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不僅是研究曆代陵寢規製、喪葬製度、祭祀禮儀、建築技術與工藝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而且也是研究我國各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藝術的典型例證。眾多的帝王陵寢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