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元代景德鎮的青花與釉裏紅(2 / 2)

上述幾件青花瓷都施青白釉,青花色澤發灰,紋飾簡單、疏朗。這些說明它們與元代晚期較為成熟的“至正”型青花瓷有一定的差距。

“至正”(1341~1368年)是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的年號。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發現一件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的青花雲龍象耳瓶。

瓶上繪有纏枝菊、蕉葉、飛鳳、纏枝蓮、海水雲龍、波濤、纏枝牡丹和雜寶變形蓮瓣八層圖案。五十年代,美國學者波普以此瓶為依據,調查了世界上收藏中國瓷器最多的博物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托布卡普薩拉依博物館和伊朗阿達比勒博物館,著重對其中的元代青花瓷進行了研究,他把與“至正十一年”銘青花瓶風格相同的青花瓷都認為是元代晚期景德鎮生產的成熟青花瓷,並稱之為“至正型的產品”。

1949年後,在元代居住址、墓葬和窖藏中發現景德鎮元青花瓷二十餘批、數十件,絕大部分屬於“至正型”。其特點是:胎已由宋青白瓷的一元配方改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因而能燒出頗有氣勢的大型器來,盤的直徑和罐、瓶的高度分別超過四十或六十厘米。釉中因氧化鈣從宋青白釉的14.87%減少到8.97%,而氧化鉀、氧化鈉則相應從3.28%增至5.82%,故釉色白中微泛青,介於青白釉和乳白色的卵白釉之間。青花的呈色劑——氧化鈷有進口料即“蘇萊馬尼”與國產料兩種,經對景德鎮湖田窯等地出土元青花的理化測試,進口鈷料含錳量低,氧化錳與氧化鈷之比為0.01~0.06之間;含鐵量高,氧化鐵與氧化鈷之比為2.11~3.02之間。國產的則相反,氧化錳與氧化鈷之比為3.74~16.19之間,氧化鐵與氧化鈷之比為11:1~3.74之間。進口料繪畫的青花色澤濃豔,料濃處有黑色斑點,並有暈散現象。“至正型”一類大件青花多用進口料。國產鈷料所繪青花色澤灰黑,沒有黑色斑點,紋飾簡單,多用於小件器物。器形有碗、盤、瓶、罐、壺、扁壺、高足杯、高足旦、觚、爐、匝等。“至正型”青花瓷的裝飾嚴謹繁密,層次多可達七八層,最多的為十二層,線條流暢,形象生動,氣勢之磅礴可能隻有唐三彩可與之相比。

青花瓷在唐代以後幾乎中斷數百年,為何又在景德鎮突然興起呢?元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在中國的文化傳到西方的同時,中亞、西亞的文化也傳到了中國。元青花瓷所用的鈷料就是從伊朗進口的“蘇萊馬尼”。而元代晚期向中東大量輸出瓷器的品種中,青花瓷又是重要的品種。這已為國外考古資料及前述伊朗和土耳其兩博物館保存大量元青花所證實。因為青花瓷遠較中亞、西亞所使用的白釉藍彩陶器為佳。這說明雙方的物質交流是互補的。另一方麵是景德鎮本身具備了燒製青花的條件,即隻有在景德鎮生產的白裏泛青的細白瓷才是用鈷藍裝飾的理想對象。另外,元青花與磁州窯釉下黑彩有許多共同之處。文獻記載,南宋初有大批中原人遷往江南,在至元時期(1264~1294年)景德鎮人口大增,其中可能有些是磁州窯匠師,他們有生產釉下彩瓷的經驗,從而為生產青花瓷提供了技術上的保證。

釉裏紅是用銅紅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繪以紋飾,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呈釉下紅彩的瓷器。其製做工序與青花大體相同,惟呈色劑有別。銅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以氧化銅作為呈色劑,在不同的條件下可以呈綠色、青色和紅色,隻有在強還原氣氛中才能燒製成釉下紅彩。因釉裏紅的燒成難度大,成品率低,尤其是色純正者少,故發掘品和傳世品中釉裏紅較青花要少得多。

發現最早的釉裏紅器是前述帶有“至元戊寅”銘的四靈蓋罐和穀倉,以及屬於元代中期的韓國沉船中出土的一件景德鎮釉裏紅詩文淺盤。這說明釉裏紅可能於元代前期在景德鎮開始燒造。此外,有河北保定窖藏出土一對青花釉裏紅蓋罐、江西高安窖藏出土四件釉裏紅器、北京豐台出土一件釉裏紅玉壺春瓶、江蘇吳縣收藏1件釉裏紅龍紋蓋罐、上海博物館收藏1件青白釉釉裏紅“彭祖燒香”紋玉壺春瓶,以及元大都遺址和景德鎮湖田窯址出土的少。量殘片。1949年後發現釉裏紅如此之少,說明它的燒成難度大,窯內氣氛稍有變化就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元代景德鎮匠師尚不能熟練地掌握這種技術。

總之,元代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時期,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它不僅創燒了卵白釉瓷、紅釉瓷、藍釉瓷、藍釉描金、藍釉白花等一批新的品種,而且把中國釉下彩瓷的生產推向了全新的階段。青花瓷以幽雅恬靜的白地藍花令人賞心悅目,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時至今日仍是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釉裏紅呈色鮮豔,白地紅花引人矚目,使人喜愛,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景德鎮把釉下彩瓷的生產技藝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從而奠定了他的統治地。位,不久便成為全國製瓷業的中心,為明清兩代製瓷業的全麵發展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