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達嶺)與《大唐西域記》記載的“越淩山”的關係和方位。現在多數學者認為淩山即勃達嶺,兩者均指今別迭裏達阪。
9.龜茲南道
龜茲南道,指從龜茲境內的拔換城南至據史德城之路。《新唐書·地理誌》記載:“自拔換……西南渡渾河,百八十裏有濟濁飯,故和平鋪也。又經故達幹城,百二十裏至渴者館。又六十裏至據史德城,龜茲境也,一日鬱頭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文中的渾河指今渾巴什河,渡口大致在渾巴什附近。據史德城又稱握瑟德城,其故址在圖木休克北托庫沙賴古城(城內發現唐代蠶繭、絲和絲織品),城位於喀什喀爾河(赤河)北岸孤石山上。此外,在圖木休克還有大規模的佛寺遺址。
古城和佛寺的時代約在4~7世紀,同時還發現少量北宋時期的遺物。多數學者認為這裏原是西漢時期尉頭國地,唐設尉頭州,至宋代屬疏勒。
10.昆侖北路
昆侖北路,指帕米爾山原以北、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之西,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北麓與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昆侖北路的主要路段,即是漢代的西域南道。
世界屋脊帕米爾山原位於塔裏木盆地西南側,天山和昆侖山在此交接。帕米爾山地一般高4000~5000米,有些高峰可達7000米以上,如公格爾山7719米、慕士塔格山7546米。屬於帕米爾東部山原的木吉一塔什庫爾幹縱向穀地寬坦,是南北交通的重要孔道。昆侖山北路的交通線不僅古今差異很大,就是漢唐之間也有較大的差別。
11.疏勒道
疏勒道指以疏勒國都(今喀什附近)為中心,向四麵展開的交通線。這裏北通姑墨,南越帕米爾高原通印度河上遊地區(兩《漢書》將車師至疏勒稱北道,《魏略》和《隋書》將經天山南路經疏勒抵蔥嶺稱為中道),東通於聞,西通費爾幹納盆地,塔克拉瑪大沙漠南、北緣交通線在此總彙,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
疏勒東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自據史德城“渡赤河,經岐山,三百四十裏至蔑蘆館。又經達漫城,百四十裏至疏勒鎮。南北西三麵皆有山,城在水中”。
文中的赤河指喀什噶爾河,岐山多認為是麻紮塔格。在托庫沙賴附近及其向西偏南至恰瓦克(恰爾巴克)一帶之北,唐宋時期的烽火台和遺跡分布比較密集。
12.於闐西道和南道
兩漢時期西域南道西端止於莎車,以後又延伸至蔥嶺。於聞西道,是指從於聞國都西至疏勒鎮;南道則指於闐國都西南至蔥嶺竭盤陀國都城之道。
13.於闐北道和東道
於闐北道指從於聞國都向北穿過塔克拉瑪幹沙漠至姑墨,於闐東道指從於闐國都向東至且末。兩道今均淪為沙漠,其交通線隻能依據古代遺址的分布態勢略作推斷。
14.沙州道
據史籍記載,唐上元二年(675年)鄯善典合城更名為石城鎮,隸沙州。次年,且末鎮改為播仙鎮,隸沙州。因此,所謂沙州道即指從播仙鎮、石城鎮東北至沙州治所敦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