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產生徽商的徽州,是一個古老的地理概念。它地處皖南的崇山峻嶺之中,當皖、浙、贛三省交界處,重巒迭嶂,煙雲繚繞,河流清澈,林木深秀,但可耕麵積很少,素來的說法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莊園”。《道光府誌》上說,徽州“東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塞,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阨”,用“州在萬山中”來形容,最為形象妥帖。
傳統意義的徽州,包括績溪、歙縣、休寧、黟縣和祁門,當然,還有今天已經劃歸江西的婺源。這就是明清之際的徽州,所以說到徽州,人們往往愛說“一府六邑”。從地理環境上看,徽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早在南宋淳熙《新安誌》時代,徽州就有“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的說法。所謂“山限壤隔”,是說徽州的一府六縣處於萬山環繞之中,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地域社會;所謂“民不染他俗”,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徽州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民俗單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和民情。從唐代大曆四年也就是公元769年開始,徽州的行政區劃就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轄區麵積一直比較固定。據道光《徽州府誌》卷一《輿地誌》記載,清代徽州府東西長390裏,南北長220裏,如果采用現代計算數字,總麵積為12548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