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定邊地處毛烏素沙漠的南部邊沿,陝北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過渡帶,地形複雜。屬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自然資源豐富。畜種資源中灘羊和陝北細毛羊在全國享有盛譽,著名的二毛裘皮和山羊板皮暢銷中外。

定邊羊羔肉,作為一種獨特的地方風味小吃,因特有的牧業飼養條件,形成了獨特的通過飲食表達民俗意願的祭祀和寄情方式。

分布區域

有吃羔羊肉習慣的主要分布在定邊縣境內各地,比鄰的甘肅環縣、寧夏鹽池縣、內蒙古鄂托克旗前旗等地域。

曆史淵源

定邊羊羔肉,作為一種獨特的地方風味小吃,也同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一樣,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經曆了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

在新石器晚期馬家窯文化遺址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家羊骨骼,其中不僅有綿羊,還有少量山羊。從那時期,人類與羊共同生存在一個環境裏,相互依賴,息息相關。羊逐漸成為人類畜牧業的主題,並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第一次農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大分工,在實踐過程中,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也在不斷升華。

《詩經·豳鳳·七月》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意謂:二月早朝行祭禮,獻上青韭和羔羊。又曰:“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意謂:美酒兩壺開盛宴,還要宰隻好羔羊,一起來到公堂上,舉起牛角杯,同聲祝福“萬壽無疆”!這是西周豳地(今陝西旬邑,彬縣一代)的民歌,此域與葷粥、獫狽(今定邊境內)同屬部落遊牧區。由此可見,定邊羊羔肉早已用於祭祀、宴賓和祝酒。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在《城鹽州》寫道:“自築鹽州十餘載,左衽氈裘不犯賽。晝牧牛羊夜捉生,長去新城百裏外。”詩中描寫了築鹽州新城十餘年來,吐蕃不敢進犯,“諸邊急警勞戎人,唯此一道無煙塵”,駐軍白天警衛,百姓“晝牧牛羊”,夜晚“長去新城百裏外”,捕捉驅趕傷害人畜的猛獸及“綠楊著水草如煙”的自然美景。

宋、元、明、清為九州之內各民族的大流動和東夷、西羌、南蠻、北戎等民族大融合時期,飲食文化日臻完善,烹飪技術日益提高。當年野蠻時代遺留下來的觀念和殘餘,演變成現代文明與和諧。曆史塵封的生存元素成為一種特定的飲食文化沉澱,使定邊羊羔肉逐步發展並得以鞏固,直至今日。

基本內容(製作流程)

定邊所產的羊羔一般有黑白兩種,黑灘羊羔所產羔皮今已物稀尤為珍貴。現在把羊羔的標準定為白綿羊羔。白綿羊羔一般通體白色,頭部、四肢或間有黑、褐色雜斑。綿羊羔分冬羔和春羔,冬羔在立春前產,春羔在春風後產。冬羔體質好,優於春羔。綿羊羔出生後45~50天,毛穗長到“四指一露頭”即8~9厘米時,即可宰殺取皮、肉。這時的肉才算地道的定邊羊羔肉,皮稱“二毛裘皮”。定邊羊羔肉在大小肥瘦斤稱上也有一定的學問:斤稱太輕顯瘦,蛋白質、脂肪含量均低,口感不香;斤稱太重,脂肪又過剩,吃起來嫌膩,且帶膻味。所以定邊羊羔肉一般在5~8千克之間,肥瘦適中,脂肪均勻,這時製作出來的羊羔肉更是美味佳肴,它不僅肉絲細、纖維短,蛋白質含量高,而且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都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