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確立科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觀
黨的十七大報告用了一個章節的篇幅論述了當前的文化建設問題,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召。在這些論述中貫穿著一個全麵的科學的文化發展觀,體現著我們黨對我們這樣一個泱泱文明古國怎樣對中華文明在繼承與創新中實現新的輝煌的清醒把握,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規劃了宏偉壯闊的圖景,指明了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
作為一個民間文藝工作者,我們可以發現,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我們提出了許多重大的曆史使命和時代課題,值得我們深思與深省,並化為我們更加自覺、更加主動的文化追求。
首先,作為一門獨特的社會科學,民間文藝學負有強固民族精神、保護民族文化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文化職責。我們必須用科學的文化發展觀全麵定位民間文化、民間文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地位。當今世界,一個全球性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正在席卷而來。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是世界文化遺產大國,中國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遺存地。民間文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自它躋身“世界遺產”行列以後,就標誌著它不登人類文化大雅之堂的曆史一去不複返了。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在黨的政論報告中使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了一個新的曆史文化高度。與物質文化遺產和典籍遺產相對應,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口頭遺產在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寶庫中占據了半壁江山。我國文化遺產中有一半的內容、一半的形態、一半的樣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是我們真正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們光榮的文化曆史,作為我們偉大而傑出的文化創造,作為我們的文化珍寶和傑作,從2001年引發全國性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熱潮起,才不過6年時間,從1950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成立,聚集起一批學術界、文藝界大家關注並搜集整理研究我國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才不過半個多世紀;從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興起北京大學開展歌謠征集與研究活動算起,也不過90餘年的光景。這與我國經史子集編纂與研究的學術傳統,與長城、兵馬俑、青銅器、故宮等文化遺產的曆史地位不可同日而語。文化大革命興起破除舊風俗、舊習慣、舊思想、舊文化的破四舊的風暴,非物質文化遺產首當其衝,遭受空前厄運。所以,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天這樣一個文化昌明的時代,從長期處於卑下和底層的地位而一躍成為人類文明的標誌的時候,我們還遠遠沒有為它們整理出一份完整的清單,我們還家底不清,我們還沒有完成最基礎的普查與整理。假如我們要把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和利用好,使它與其他文化遺產一樣真正與其“半壁江山”的文化地位名副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補上“整理國故”的一課。這也就是我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當前實施“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最本質、最核心的文化意義與文化價值所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人和傳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它的核心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情感、民族的凝聚力,它的表征是民族的身份和民族的標誌。“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在這一時代的文化課題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實功用和社會功能也占據著重要的文化地位。我們必須在整理國故的基礎上,積極投身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實傳承與發展,要把不合時宜、不可持續的部分請進博物館,讓它發揮認識曆史的作用;要科學地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厘清精華與糟粕,堅持文化發展的先進方向;要培植民族根基與命脈的文化生態與文化基因,維護文化多樣性,為人們全麵而自由的發展構建文化基礎;要深入闡釋和激活民族文化資源,為構建和諧社會、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傳統文化支撐。
其次,作為我國偉大農耕文明的結晶和8億中國農民的精神家園,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具有巨大的精神文化價值。我國農耕文明具有8000餘年的漫長曆史,我國以高度發達的農耕社會為核心的封建曆史延綿了2000多年,這是舉世罕見的文明奇跡。民間文化遺產就是在這樣的曆史傳統中,口口相承、代代相傳。我們擁有人類全部曆史全部形態的口頭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任何一種民間文學和藝術樣式,都在它的曆史單行道上走向了頂峰和極致,我們也不缺乏任何一種遞進發展的文化樣式。我們有儺戲、木偶戲、皮影戲和千姿百態的戲曲,乃至昆曲和京劇,我們有中國式的繪畫,也有獨特的書法藝術,我們有全套的神話、史詩、傳說、故事、歌謠、寓言、諺語、謎語甚至對聯,直到散文、詩歌、小說、戲劇,我們也有剪紙、年畫、刺繡、風箏、泥塑、陶瓷、玉器等等精湛民間手工藝。我們的傳統節日斑斕多姿、五彩繽紛、尊天敬地,娛人娛神,和睦鄰裏,傳承審美。它們如今依然在廣大農村活態傳承,見證著中國農耕文明的偉大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