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曆法·節氣(4)(2 / 3)

至明清兩代,帝王為了以示祭祀古代科學家們對人類做出的貢獻,以及以示帝王重視農業和“二十四節氣”,所以,封建朝廷對“冬至”與皇帝即位、大婚、冊立皇後一樣,不僅重視,而且,被列入“朝會”大典,每年“冬至”這天,都要在“金鑾殿”舉行一次隆重的慶典活動。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我國古代,將太陽視為“大明神”,而且生活中逐漸形成多種形式的祭日風俗。例如,從前每年農曆二月初一“中和節”,就是屬於祭日風俗。古籍《帝京歲時紀勝》裏的記載:“京師於是日(二月初一)以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

特別是明永樂和嘉靖年問,大規模修建北京城時,封建朝廷密切結合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神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就取我國最早測定出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大節氣之日,進行祭祀天地日月神。所以,修建北京城時,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和嘉靖九年(1530年),分別在京城的南麵和北麵,各修建了一座祭祀天地神的“天壇”和“地壇”;明嘉靖九年,分別在京城的東麵“朝陽門”外和西麵“阜成門”外,亦各修建了一座祭祀日月神的“日壇”和“月壇”。每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帝京歲時紀勝》)

日壇落成後,就成為明清兩代祭祀“太陽神”(太陽)的處所,每年春分日出(寅時)行祭祀。現在,這裏已經成為北京著名的“日壇公園”了。

為了紀念古代科學家在曆法方麵的重大貢獻,人們不僅將月亮視為“夜明神”,而且逐漸形成多種形式的祭月風俗。

那麼如何進行祭月呢?《中國名勝詞典》作了介紹,即“每年秋分亥時(人定亥時)行祭禮,配祀28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圍星辰。”所以,北京阜成門外的“月壇”,就成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夜明神”(月亮)的好場所。如今,這裏已經成為北京著名的“月壇公園”了。

漢字與“二十四節氣”相結合的“酒令”

一字多一橫,兩橫字成二,

二月立春又雨水。

二字多一橫,三橫字成三,

三月驚蟄又春分。

口內多一八,口八字成四,

四月清明又穀雨。

三橫又兩豎,組合字成五,

五月立夏又小滿。

一點橫又八,拚成字成六,

六月芒種又夏至。

一橫加一捺,變了字成七,

七月小暑又大暑。

一撇又一捺,並列字成八,

八月立秋又處暑。

幾字兩出頭,一變字成九,

九月白露又秋分。

一橫又一豎,加起字成十,

十月寒露又霜降。

十字旁加一,中文成十一,

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一加一橫,中文成十二,

十二月,大雪和冬至。

一歲始於首,為陰曆一月,

一月值小寒大寒。

“知時島”

大雁和小燕在生產和生活中,人們一說起“知時鳥”,自然就會想到大雁和小燕。

雁的生活習性很有趣,一旦找到“伴侶”,就結為終身“夫妻”。一對大雁,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再也不“配偶”結婚了。而失去配偶的孤雁,就專門為雙雙對對的雁群守夜打更,即雁群如遇襲擊,則嗚叫報警。人們將這種孤雁名曰為“雁奴”。

雁很準時,春來秋去。

每年春秋之際,遷徙的雁群,便在天空中排列成整齊的“人”字,或“一”字形隊伍,緩緩地搖動著翅膀,不時地發出“嘎嘎嘎”的鳴叫聲。

古時,將“小燕”名為“玄鳥”。小燕(即燕子)每年春天來,秋天去。大雁每年“熱歸塞北,寒來江南”。因大雁和小燕對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比較典型,因此被人們看做是“知時鳥”。由於,大雁和小燕皆被選列入“七十二候”的候鳥,人們將“春分”一候的“候鳥”,概括名曰為“玄鳥至”;將秋季“白露”節氣二候的“候鳥”,概括叫做“玄鳥歸”;將春季“雨水”節氣二候的“候鳥”,概括稱作“候雁北”;將秋季“白露”節氣一候的“候鳥”,概括稱之為“鴻雁來”。

倉庚鳴倉庚,亦名為“黃鶯”、“黃鳥”、“黃鸝”等,它屬於觀賞鳥。在長期農業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倉庚”這種鳥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即每年一到春季“驚蟄”節氣,就會出現黃鸝婉轉悅耳的鳴叫聲。人們結合二十四節氣,把它與大雁和小燕一樣,也列入七十二候,作為春季“驚蟄”節氣二候的候應,概括叫做“倉庚鳴”。

戴勝降於桑戴勝,屬於一種鳥,嗜食昆蟲,常見於園地或郊野,並遍及我國各地。此鳥的特征:羽毛長得特別漂亮,人們形容它穿了一身“花衣裳”。頭上的羽冠,呈美麗的棕栗色,而又有黑色的端斑,並且有的羽毛黑斑下還有白斑;頸和胸部的羽毛,同頭上羽冠相比較,為略淡一點棕栗色;下背和肩羽呈黑褐而淡棕色的橫斑;翅和尾大部分為黑色。

戴勝尾脂腺能分泌臭液,起抵禦敵害保護自己的作用。這種鳥盡管外表羽毛長得漂亮好看,因分泌臭液,不能惹人喜愛,不能作為觀賞鳥,所以,又被人們稱為“臭姑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