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參考文獻(1 / 3)

一、中文文獻

1.論著

[1]永寧縣誌編纂委員會:《永寧縣誌》,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銀川市教育誌編纂委員會:《銀川市教育誌》,寧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3]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

[4](清)趙燦:《經學係傳譜》,楊永昌、馬繼祖標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5]王銘銘:《走在鄉土上——曆史人類學劄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6]王銘銘:《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台三村五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7]丁士仁:《二十世紀河州經堂教育的兩次重大突破》,載《第二屆回族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8]水鏡君、瑪利亞·雅紹克:《中國清真女寺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5年。

[9]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編委會編:《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年。

[10]勉維霖:《寧夏伊斯蘭教教派概要》,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

[11]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12]鄭振滿:《鄉族與國家:多元視野中的閩台傳統社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5月。

[13]馬建釗主編:《中國南方回族譜牒選編》,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2月。

[14]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製度》,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15]《大明律》卷六《戶律·婚姻》。

[16]白壽彝:《中國回回民族史》,中華書局,2003年9月。

[17]朱國宏:《人口質量的經濟分析》,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18]吳忠觀:《人口科學辭典》,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

[19]餘振貴、雷曉靜:《中國回族金石錄》,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

[20]楊懷中、餘振貴主編:《伊斯蘭與中國文化》,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21]張誌華:《中國伊斯蘭教堂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伊斯蘭文化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楊文筆:《寧夏南部山區回族伊斯蘭文化教育調查研究——以韋州鎮為例》,載《伊斯蘭文化(第3輯)》,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年。

[23]陳育寧主編:《寧夏通史》,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24]苑書義等:《中國近代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25]韓敏:《清朝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史》,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26]白壽彝:《回民起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27]王明珂:《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28]寧夏省政府教育廳:《寧夏教育概況》,1940年8月編印。

[29]馮增烈:《回族教育的曆程及當前改進的意見》,載《中國回族教育史論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

[30]丁明俊:《馬福祥傳》,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1]永寧縣黨史縣誌辦公室編:《納家戶村誌》,寧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

[32]銀川市教育誌編纂委員會:《銀川市教育誌》,寧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