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不斷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已被提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2009年9月26日,國務院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強調要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加快振興文化產業,並在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規劃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保障條件等方麵作了具體部署。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全國各省市區,都依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新的思考,作出新的部署,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推進,以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方興未艾,正在走上一條健康、快速的發展軌道。
中國西部地區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長期聚居,多種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樣的文化體係,文化資源富集,文化積澱深厚,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突出特色,充分發揮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把文化力轉化成經濟力,加快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走一條經濟社會健康、持續、協調發展的道路,是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寧夏作為回族自治區,在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推進中阿經貿合作論壇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突出回族文化資源特色和優勢,大力推進回族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深化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占武同誌主持的“納家戶回族文化產業開發研究”課題,本著這樣的思考,對回族文化產業的發展作了深入的探討,這是值得嘉許的一件事。書稿清樣出來以後,我斷斷續續地瀏覽了一遍,有兩點感受是比較深的:首先,研究考證、社會調查深入,資料翔實。比如,寧夏納家戶的曆史包括納姓回族的曆史,過去多語焉不詳,現在搞得是比較清楚了。納家戶的民俗民情,通常隻是停留在一些表麵的了解上,在這次課題研究中,他們住在納家戶,走村串戶,深度訪談,發掘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作了細致的記述和描寫。對每個細節、每個問題都刨根問底,廣泛搜羅史料,並與群眾口碑傳說結合起來,進行縝密的考證和梳理。現在,我們應該特別提倡這種紮紮實實、一絲不苟的學風。
其次,課題研究與產業實踐結合得比較緊。占武同誌學術基礎紮實,長期關注經濟學、文化學的研究,前幾年出版的《回族語言文化》即獲得比較好的社會反響,《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上都做過書評。同時,他又長期從事行政工作,積累了實際工作的經驗。在本項研究中,他結合了自己的這些長處,通過深入研究納家戶回族的曆史、文化,重點對納家戶回族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了思考和謀劃,許多意見都是可行的,相信這項理論成果對實際工作的推動是有意義的。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