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石嘴山市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北端,南與首府銀川市相連,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隔河相望,東越黃河與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相依,西靠賀蘭山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相鄰,國土總麵積5310平方公裏,占寧夏國土總麵積的8%。其中:耕地麵積116.96萬畝,可開發利用的宜農荒地112萬畝。1960年1月7日,經國務院全體會議第93次會議通過批準建市,曆史上曾統轄大武口區、石嘴山區、石炭井區、平羅縣、惠農縣、陶樂縣3區3縣。2002年以來,通過行政區劃調整,至2006年年底,轄大武口區、惠農區、平羅縣2區1縣、19個鄉鎮、16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73萬人,占寧夏總人口的12.3%。其中農業人口29.9萬人,城市人口43.1萬人,分別占全市總人口的41%和59%;少數民族15.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1%。

石嘴山市擁有豐富的煤炭、矽石等礦產資源,已探明煤炭儲量24.67億噸,矽石資源儲量42.8億噸。建市40多年來,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興建了一大批煤炭開采、加工和以煤為主的電力、鋼鐵、鐵合金、碳素等高耗能企業,曾一度引領了寧夏的工業發展方向,為寧夏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典型的因煤而建、依煤而興的資源型工業城市。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煤炭資源的日漸枯竭,全市經濟結構矛盾日趨突出,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工業體係受到嚴重衝擊,大批企業改製或破產,大量職工下崗,環境嚴重惡化,城市基礎建設落後,農民增收步伐減緩等一係列矛盾和問題不斷凸現,給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

麵對曆史的欠賬、改革的衝擊、發展的壓力和人民的期盼,2003年,新一屆市委領導班子,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在認真總結建市40多年來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按照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發展要求,科學分析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劣勢和麵臨的新的發展機遇,在2003年年底的市委七屆八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大力實施‘產業對接、藍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全麵加快石嘴山現代化進程”的總體發展思路,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2004年以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三大工程”,群策群力,負重拚搏,使全市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和諧社會建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到2006年年底,全市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9.49億元,比“九五”末增長157%,提前兩年實現了GDP總量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標;人均GDP達到2240美元,高於全區人均GDP662美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1.01億元,比“九五”末增長22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131元,比“九五”末增長93.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57元,位居全區第一,比“九五”末增長42%;6年累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5億元,超過“十五”前20年固定資產投資總和;城鎮登記失業率由“九五”末的4.4%下降到3.5%;人口計劃生育率達到99.86%。全市城鄉基層組織健全,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治安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大力實施“產業對接”工程,為加快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004年2月16日,中共石嘴山市委書記楊春光同誌在全市實施“三大工程”動員大會上指出:“實施產業對接工程,根本途徑在於堅持以結構大調整、產業大整合、對外大開放為基礎,在政策、項目、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等各個方麵加快建立與國內外緊密銜接、高效運轉的工作體係和機製,實現協調互進、聯動發展。”市委、市人民政府在《關於加快實施“產業對接”、“藍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的意見》中提出,實施產業對接工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對接,借船出海,借水行舟,廣借外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優勢主導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全麵提高全市經濟綜合實力,力爭把石嘴山建成寧夏的經濟強市。”按照“產業對接”工程的總體思路和要求,3年來,全市上下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緊緊抓住各種有利機遇,深度挖掘內部活力,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尋求對外交流與合作,千方百計引項目、引資金、引智力、引人才,借助外力謀求發展,使內力和外力有機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層次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