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歇後語與成語的區別及聯係(1 / 1)

(一)歇後語與成語的區別

成語和歇後語是人們所熟悉和常用的固定短語,它們經常作為完整的意義單位來運用,兩者的性質相似,但也有各自的特點。對於兩者的特點,前麵我們已經分別詳細地作過介紹。它們的區別,大致上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去分析。

從來源上看,成語的來源甚多,大部分來自古代文人的作品,有的來源於神話寓言或曆史故事,也有一小部分是來自民間的口頭俗語;而歇後語則主要來源於民間,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實踐生活中創造的。

從結構上看,成語大多以四字格為主來表達一個複雜的意思,它的結構或結構成分不能輕易變動,具有較強的凝固性。歇後語是通過喻體和釋義兩部分來說明複雜意思的,其前後兩部分是定型的,喻體和釋義必須是相關的。

從風格色彩上看,成語主要是以書麵語的形式存在,絕大多數都是由古代繼承下來的,典故性強。如“望梅止渴”“夜郎自大”等,而歇後語主要是以口語形式存在的。如“上鞋不用錐子——真(針)好”“木頭眼鏡——看不透”等等。

成語的感情色彩很明顯,有褒義的、貶義的和中性的,如“無微不至”為褒義,“明哲保身”為貶義,“龐然大物”為中性。歇後語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幽默風趣,是以“詼諧”為基調的。如“洗臉盆裏紮猛子——不知深淺”,就是用詼諧的語言來表達其中蘊涵的貶義。

從表達作用上看,成語往往是通過古代的寓言故事或曆史故事來講清道理,富有哲理性;歇後語主要是為了把話講得形象風趣,使人有生動活潑之感。

從語言運用上看,成語的運用在前麵也已作過詳細的分析,在運用時應當注意成語含義的變化,切記望文生義。

而歇後語不存在古今異義的情況,在運用時需特別注意的是:

1.使用歇後語要有所選擇。歇後語一向廣泛地流傳於民間,大多數歇後語的思想意義是健康、進步、積極的。但是也有一些歇後語反映的是落後的思想意識和一種庸俗低級的趣味。在運用歇後語的時候,我們對於那些落後的、消極的、庸俗的歇後語要加以剔除。總之,要有所選擇,不能信手拈來,隨便使用。

2.要注意歇後語的通俗性和地方性。大部分歇後語是通俗易懂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隱晦難懂的,這種歇後語,聽者很難一下子理解過來,因此不宜隨便使用。有些歇後語方言色彩比較濃厚,其他地區的人不容易看得懂,最好不用。

3.比較容易懂得的歇後語,解釋部分最好不說出來,這樣更容易顯出歇後語的效用;如果不是那麼容易懂,或是諧音的歇後語,那就必須說出後麵解釋部分,否則很難收到較好的表達效果。

4.要注意使用的場合。要根據所要表達的意思和語言環境恰當地使用,不能濫用。有的文體或場合,相對多用一些歇後語,會增加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使人感到幽默風趣。反之在有的文體或場合,如果用得太多太濫,就會顯得不莊重,過於輕浮。所以要用得自然,用得得體,用得恰當。

(二)歇後語與成語的聯係

歇後語與成語又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歇後語中,有許多“歇底”是成語。成語具有言簡意賅的特點,歇後語具有幽默風趣的色彩,二者緊密結合,就產生了妙趣橫生的效果。例如“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後一部分“一竅不通”為成語,是對前一部分的解說。擀麵杖是用來擀麵的木棍,中間密實無孔,不能通氣,當然不能用來吹火。而“一竅不通”就是說七竅中沒有一個是通氣的,用來形容不明事理或見聞狹隘,比喻一點也不懂,為貶義,多用於批評。再如“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後一部分“一清二白”是成語,比喻某種事情、行為或情況純潔無瑕,清清白白,含褒義。類似的歇後語還有:秦叔寶賣馬——窮途末路、穆桂英掛帥——威風凜凜、龍王爺亮相——張牙舞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殺雞用牛刀——小題大做。

這類歇後語如果使用恰當,可以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也可以緩解氣氛,增加幽默詼諧之感。

總之,異彩紛呈的歇後語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絢麗多彩的文化世界。它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在說話寫文章時能使語言通俗幽默、活潑生動、諷刺含蓄。如果巧妙地加以運用,形成幽默的語言風格,能增強語言的形象性。隻有破解其中蘊涵的文化,學習者才能真正地理解歇後語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