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包恢《論立身師法》

凡是做學問的方法,首先要有最大的誠心;沒有誠心,要學好是不可能的。

凡勤學,須是出於本心,不待父母先生督責。

——宋·包恢《論立身師法》

凡是勤奮學習,必須是產生於內心的自願,不等待父母和老師的督促和批評。

學無早晚,但恐始勤終惰。

——宋·張孝祥《勉過子讀書》

學習沒有起步早、遲的差別,就怕開始勤奮最後懶惰。

士不於學,則為奇言異行;政不於學,則無道揆法守。

——宋·張孝祥《衡州新學記》

人不學習,則會說荒誕的話做不正派的事;治理國家的人不學習,就沒有法度可以遵循奉守。

學者政之出,政者學之施。學無異習,政無異術。

——宋·張孝祥《衡州新學記》

學習,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治理國家的學問,是學習的實施。學習沒有惡習,治理國家就不會采取不正派的方法。

古君子之為學也,不在乎祿位而在乎道義而已,用之則從政而惠民,舍之則修身而垂教。

——宋·王禹偁《送譚堯叟序》

古代君子治學讀書,不重視當官而重視道義,如被任用就治理國家讓人民得到好處,如不被任用就修養身心而教導後人。

心無蔽,故施之於己則身治而家齊,推之於人則官修而政舉。

——宋·曾鞏《勸學詔》

常常學習思想就沒有堵塞,用之於己身心和家庭就得到整治;用之於他人官吏就得到修整,政事就會振興。

傳注之學,有利有害,須是自做主張方可。

——宋·龔昱《樂庵語錄》

訓詁注釋的學問,有對的,有不對的,要有自己的主張。

人一己百,雖柔必強。

——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別人學習一次自己學習百次,雖然柔弱必然會變得堅強。

學貴有常,而悠悠害道。

——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學習貴在經常堅持,鬆散懶惰是有害道義的。

窮理者,進學之本。

——宋·劉荀《明本釋》

道理分析透徹,是增進學業的根本。

學貴實,心貴虛,不虛則不實矣。

——宋·陳耆卿《顏子論》

求學貴在求實,思想貴在虛心,不虛心則不能做到求實。

體規畫圓,準方作矩,終為人之臣仆。

——宋·宋祁《釋俗》

如果依據圓規去畫圓形,按照方形去做角尺,那麼終究隻能做別人的奴仆。比喻做學問要善於獨立思考。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宋·汪洙《神童詩》

學問是勤奮的結果,用螢火蟲做燈火也能讀上萬卷書。

盜道無師,有翅不飛。

——宋·李璟等《大平廣記》

偷來道術卻沒有拜師長,假若有翅膀也不能飛翔。比喻隻憑書本知識則難以成功。

彈琴不師譜,稱物不師衡,上匠不師繩墨,獨自師心,雖終身無成可也。

——金·趙秉文《答李天英書》

如果彈琴不按照樂譜,稱東西不用秤,木匠做工不用墨線,隻是獨自去想,那麼即便過了一輩子也不會有成就。比喻學習和借鑒是非常重要的。

盡得諸人所長,然後卓然自成一家,非有意於專師古人也,亦非有意於專擯古人也。

——金·趙秉文《答李天英書》

把各家的優點都學到手,然後才能卓然自成一家,不是專為學習古人,也不是專門要拋棄古人。比喻對知識要批判地繼承和發展。

人果不好學,方寸如廢田。

——元·王惲《元日示孫阿鞬六十韻》

人倘若不喜歡學習,頭腦就如同一塊荒廢的田地。

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元·歐陽玄等《宋史·陳恕傳》

耕田種地應該向奴仆請教,紡紗織布應該向婢女請教。比喻求學應不恥下問。

患不誌於學,不患無從師之資。

——元·歐陽玄《安成李氏重修安賢義塾記》擔心的是對於學習沒有堅定的意誌,而不是沒有學習的費用。

學必求良師友。

——元·歐陽玄等《宋史·畢士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