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句麗之戰還未能打響,唐與天竺(印度)先發生了戰爭。貞觀二十二年五月庚子(二十日),右衛率長史王玄策奉使節到達天竺,接受各國進獻天可汗的貢品。
其時中天竺國王屍羅逸多兵力最強,東、西、南、北四天竺都臣服於他。王玄策到天竺後,正碰上戒日王屍羅逸多去世,國內大亂,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號稱帝那伏帝王,此人剛做了老大,不免驕傲自滿,大約瞧王玄策不順眼,心底下又不服大唐,遂征發胡族兵進攻王玄策。王玄策也是個不怕死的勇將,竟隻率領隨從三十人與他們激戰,人少抵禦不住,被其一鼓擒獲,各國的貢品也讓阿羅那順掠奪幹淨。王玄策見勢不妙,乘夜間隻身脫逃,到達吐蕃西部邊境,向吐番王鬆讚幹布求援,鬆讚幹布接到求援信,念著老婆文成公主的情麵,派出了精兵一千二百人,又命小老婆尺尊公主給泥婆國王發信,讓他也派了七千多名騎兵赴戰。
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手上有了兵,信心大增,率了二國的軍馬進逼到中天竺的居住地茶和羅城,激戰三天,大敗天竺兵,殺死三千多人,水中溺死者將近一萬人。阿羅那順棄城逃走,重新糾集殘餘力量,掉過頭來與蔣師仁戰鬥,蔣師仁又將其打敗,並生擒阿羅那順。剩餘的天竺人擁戴阿羅那順的妃子及王子,在乾陀衛江阻截唐軍,蔣師仁統軍發動進攻,擊潰了天竺兵眾,將其妃子及王子擒獲,俘虜了男女一萬二千人。經過此役,天竺國內大受震動,共有五百八十多個城邑和部落先後投降,王玄策等人俘虜阿羅那順,班師回朝。
唐使回去的那天,王玄策有借有還,把兵還給鬆讚幹布,鬆讚幹布很是欣賞他,親自接見,擺了酒請他。席間有意無意的問起:“貴國紫姬娘娘,身子可好?”王玄策歎道:“紫姬娘娘病重,年前便沒了。”聽得鬆讚幹布大驚,變色道:“此話當真!”王玄策道:“這等事我豈敢作假,自是真的。”鬆讚幹布臉都灰了,喃喃說了幾句,也不知說了什麼,隻是接下來再沒了興致,草草了事。送走了王玄策,鬆讚幹布便來責問文成公主,“怎麼阿紫死了,沒人告訴我?是不是你下的命令,讓底下人不上報的?”
文成公主歎了口氣,“阿布,你對師傅的情意,我都了解的。你現在身體不好,我怕你得知之後,病情越發不好。這才讓人暫且隱瞞,誰知還是沒能……你要怪我麼?”
鬆讚幹布怔怔的道:“這麼說來,阿紫真的沒了!”說著話,便流下了眼淚。文成公主百般安慰勸說,卻是不能熄他一片癡心,其後鬆讚幹布病勢加重,竟在一年後去世,享年隻有三十四歲。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戊申,公元648年),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齡病重,李世民征召房玄齡到玉華宮,讓他乘坐轎子進入殿內,一直坐到皇帝禦座旁邊才下轎,下橋之後,彼此說了會子,房玄齡忽道:“陛下,臣與紫姬,並無恩怨,卻一再反對紫姬娘娘,就此事,是臣一輩子對不起陛下的地方!”李世民握了他的手,說:“不要說了,阿紫從來沒有怪你,朕也從來沒有怪你!”房玄齡喘息著又說:“紫姬娘娘是位賢後,是臣心存偏見,又聽信了長孫國舅,怕紫姬日後獨大,無人製約,這才,這才……其實她真的很好……很好……是陛下良配……”說到後來,氣息亂了,再說不了,隻望著李世民,老淚縱橫。李世民心下激動,想不到臨了才得到老朋友的肯定與認錯,握了房玄齡的手,想起往日種種,不竟心酸,二人坐著竟是再無言語,隻是相對流淚。
李世民將房玄齡留在宮中,聽說病情好轉則喜形於色;病情加重則憂慮憔悴。房玄齡對前來看望他的兒子們說:“我蒙受皇上的隆恩,如今天下無事,隻有東征高句麗一事沒有停止,眾位大臣都不敢勸諫,我明知其非而不說話,真是死有餘辜啊。”於是上表章勸諫,認為:“《老子》說:‘知道滿足,不會遭到困辱,知道適可而止,不會遇到危險。’陛下的功名威德也應當知足了,開拓疆土要適可而止。再者,陛下每次叛決一個死刑犯人,一定要三次複議五次上奏,進素食,停止音樂,這正是重視人的性命啊。囚犯的命尚且這般看重,如今驅使無罪的士卒,讓他們往刀口上送,使之肝腦塗地,難道他們倒不足以憐憫嗎!當初高句麗違背臣屬的禮節,可以誅罰他們;假若侵擾老百姓,可以滅掉他們……如今沒有這些原因而隻是無故煩勞中原百姓,我們對內無非稱為前代雪恥,對外不過稱為新羅報仇,豈不是所得到的很少,失去的很大嗎!希望陛下容許高麗悔過自新,焚毀準備渡海用的船隻,停止召募兵眾,自然華、夷慶幸有靠,遠服近安……我很快將要死去,倘若承蒙陛下采納將死者的哀鳴,死了也將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