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和而不同”觀為我們解決文化領域的矛盾提供了辯證、有效的方法。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和”與“同”是不一樣的,“和”是包含差異的統一,是求同存異的過程;而“同”是排斥差異性的直接統一。從認識論上講,“和而不同”是“和而不流”,和不是無原則的附和,而是保持獨立性和個性。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朱熹《論語章句集注》這樣解釋:“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指出“和”與“同”在實踐上的道德差異性,將“和而不同”與“同而不和”看成是劃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從本體論上講,“和而不同”肯定事物的多樣性,承認天地萬物的獨立主體地位。春秋時鄭國的史伯在解釋“和”時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國語·鄭語》)荀子說: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荀子·天論》)在這裏,“和”是萬物得以生的條件,“同則不繼”,即“同”不具有可持續性,不能長久。由此可見,儒家的中和思想,並不是矛盾的調和,不是為和而和。儒家反複強調“和而不同”,對於社會整體和諧來說,孔子認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這就是在財富分配方麵,力求做到“均”,即在各階層內部人與人之間做到均等,而不是不同階層的一律均等,做到“和而不同”;各利益主體之間和諧相處,實現“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強調“和”以求共生共長,強調“不同”以求相輔相成,在和諧中實現共同的發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對方的長處。承接和弘揚中國儒家和諧思想的合理內涵,充分發掘其理念蘊涵的當代價值,對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而不同”包含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和諧不是一團和氣的和。在觀念層麵,“和而不同”意味著既能容納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優秀文明傳統。在文化領域,目前我國的文化建設也需要吸納儒家“和”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優勢,與世界各種文明、社會製度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鑒,將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看成是使自身保持活力和可持續性的前提條件,在求同存異中促使民族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向榮,儒家和諧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7)。)三、正確對待儒家和諧思想,揚長避短,宏揚和諧文化我國實現現代化,是走的社會主義的道路。社會主義現代化既需要有物質文明建設,也需要有精神文明建設。我國目前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嚴峻問題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設趕不上物質文明建設,出現了貪汙腐化、假公濟私、見利忘義等十分嚴重的腐敗現象。這就不能不使人回想到儒家思想中的公私之分、義利之辯那些精華的東西,對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還是有益的,應該把它們繼承發揚下來。像這種曆時數千年,雖累經劇變而未絕滅的傳統文化,糟粕固然很多,精華亦複不少。它有其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我們應如實客觀的正視這個問題。儒家思想的積極方麵很多,諸如:(1)重視教育。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育人經驗很豐富。(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以人為本,是典型的人文主義。(3)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表現在政治上,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刺殺暴君,直諫犯上。是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4)思想體係成熟,給社會曆史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同時,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麵,譬如:(1)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政治目的強烈。曆代帝王不重視科學技術,把一些科學成就說成“淫計小巧”,限製了自然科學和科技的發展。(2)不重視邏輯,一味重視經驗,欠缺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3)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壓製了人的創造性。漠視性格,思想大一統。容易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這也和曆代帝王的意誌合拍,被其利用,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4)倫理關係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專製,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製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曆史前進的阻力。(5)倫理觀念,等級製度置高無上。因此,我們今天對待儒家思想的應有態度,是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正確地引導她到現代化的道路上來,使她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繼續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