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藝術瑰寶(1 / 3)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古代美術的重要寶藏之一。

敦煌縣在今甘肅省西北角,在漢、唐時代是一繁盛的城市。其繁盛起來的原因是和它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曆史背景分不開的。從蘭州經過武威、張掖、酒泉、安西到敦煌,稱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由中原地區去天山南北各地所必經的大道。在古代,這條大道通過敦煌(現在不走敦煌,而走其東北方的安西),就開始進入沙漠。敦煌以西的沙漠是旅行者的嚴重障礙。東晉時代僧人法顯在公元四○○年記載道:“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法顯說:“行十七日,計為千百裏。”(約合六百公裏)才抵達羅布泊附近(羅布泊附近漢代稱為“樓蘭”,後又稱為“鄯善”,古代是一個國家)。但是敦煌地方,與其以西的沙漠相比,則經過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長期開發經營,唐朝的地理書《沙州圖經》上談到百姓們造了敦煌附近黨河的大堰,用了五個水門,分水灌田,於是“州城地麵,水渠側流筋曲水,花草果園……”,”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所以敦煌是這一沙漠邊緣上的綠洲,是長途旅行中的供應站和休息站。

漢武帝劉徹於公元前二世紀末,在甘肅西北部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設四郡和兩關:陽關、玉門關。這一措施起了促進曆史發展的積極作用;為現代多民族的中國的規模奠立了基礎;保衛了邊境的和平;使邊遠地方的人民在較安定的環境中從事生產,因而促進了邊遠地區的開發:並且使中國與西方的陸上交通保持正常而日趨頻繁順利,不僅使天山南北地區的發展和中原地區(文化程度較高較進步的地區)發展密切聯係起來,而且使中國和中亞及其他西方國家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通過商業來往與文化交流而豐富起來。

天山南北各地(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別是天山以南,塔裏木盆地四周,和中亞各地(今蘇聯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各共和國境內),古代稱為“西域”,意為玉門關以西的地方。西域也可以包括印度、波斯以及羅馬,甚至整個歐洲。但是主要的是中亞和天山以南各地的許多國家和部落,例如中亞地方錫爾河和阿姆河之間一些粟特人國家:康、安、石、米、史、何、曹等古代所謂的“昭武諸國”,大宛(今費爾十那盆地浩罕城一帶)、迦濕彌羅(今印度、巴基斯坦之間的克什米爾地區)、大月氏(阿姆河南地區)等。天山南路在塔裏木盆地周圍的各國和各部落,在曆史上比較重要,其中和敦煌關係比較密切的有高昌(今吐魯番)、龜茲(今庫車、拜城,和於闐(今和闐)。西域的這些國家和部落,在古代的中西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上都起過很大的作用。中國的先進的漢族文化、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如絲織、鐵器、造紙、火藥、醫藥等技術知識,促進了西方各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外國的物產(如葡萄、胡瓜、胡桃、胡椒、石榴、駱駝、汗血馬等)和文化(佛教與其他宗教文化,以及天山南北、中亞的音樂、舞蹈、美術等)也豐富了中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發展。這一些活動,在漢唐兩代主要地是經由通過敦煌的東西大道進行的。這就造成了敦煌成為繁榮城市的曆史條件,在十世紀以後,因中國的軍事力量衰弱,已不能維持暢通,另外也另開辟了海上的中西交通線,敦煌逐漸失去了它的曆史地位。

敦煌及其附近地區,自漢朝以來也是一個文化中心。南北朝初期曾聚集過一些佛教徒,他們從各種西域文字翻譯了佛教經典。大月氏來的竺法護,龜茲來的鳩摩羅什和迦濕彌邏來的曇無讖都在河西長期停留,對於促進文化交流立下一定的功績。敦煌附近,傳統文化原來也有深厚的基礎。特別自漢末以來,中原一帶袁紹、曹操等軍閥混戰,很多讀書人避亂到敦煌。南北朝初期不斷出現了一些研究傳統文化而有著述的學者。從美術史的發展上看,也應該注意到佛教美術初傳入中國時,漢代繪畫風氣在敦煌地區存在的事實。李暠據敦煌自立的時期(公元四○○一四一七年)曾建立一所議朝政、閱武事的殿堂,其中的壁畫以古代“聖帝、明王、忠臣、孝子、列士、貞女”為題材。沮渠蒙遜占據甘肅西北部的時期,曾於公元四二六年在內苑修築廳堂,“圖列古聖賢之像”,堂修成之後,在這裏宴會群臣並談論儒家經傳。在文化上和軍事上成為敦煌的前衛的高昌(今吐魯番)的國王,也曾在內室畫魯哀公問政於孔於之像。這些記載,都說明敦煌及其附近地區,完全按照漢代流行的方式進行壁畫。一九四五年敦煌城郊發掘出來的魏晉之際的古墓中,有完全漢代式樣(內容和風格)的狩獵、奏樂、青龍、白虎等壁畫,更證實了文字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