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曆朝曆代的變遷與時間的打磨,大小雁塔在外觀上幾經風雨,但是更為深刻的轉變來自於二者的文化功能。在唐代,大、小雁塔作為佛教的符號而存在,對外開放供公眾進行佛事活動,朝拜活動及禮佛儀式成為一種社會普遍行為,而今天的大、小雁塔與佛事活動已無密切關係,其宗教性質逐漸喪失,公眾的城市生活與佛寺空間脫離,與佛教文化、宗教文化疏遠。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展現大、小雁塔的文化教育功能,如何使投射於大、小雁塔的民族文化曆史服務於新時代的發展,如何讓名勝古跡為現代經濟發展架接橋梁,便成為擺在我們眼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眾多的名勝古跡商業開發的案例中,既有經濟發展與古跡保護相得益彰的雙贏案例,也有因為“過度開發”而使古跡受損遭難的反麵教材。商業開發和古跡保護就像一個難解的結,如果資金的投入不夠,古跡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維護,就會無人重視而逐漸破敗;如果進行過度的商業開發,又會使古跡喪失其本身的特點,古跡身上所蘊涵的曆史與文化會被所謂的現代文明所破壞。最有效的平衡措施應是對於古跡加強保護而不是開發。而在其周圍最近的城市區域進行商業化的運作與包裝。在這一點上,大、小雁塔及其周圍區域的開發堪稱典範。
(一)大雁塔廣場
大雁塔是西安的標誌,也是西安人民的驕傲。隨著建西部經濟強省這一戰略目標的提出,從2003年開始,西安市對大雁塔周邊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工程,在短短的一年之內,以大雁塔為中心、占地近1000畝的大雁塔廣場應運而生。包括北廣場、南廣場、雁塔東苑、西苑、南苑、步行街和商貿區等在內的多個子廣場將大雁塔環抱在中心。
設計者在廣場景觀設計中本著重現長安曆史風貌,再造大唐盛世文化的態度,以大雁塔為核心,以盛唐文化、佛教文化、絲路文化為主軸,盡可能尊重和展現古代長安城的曆史,本著繼承、發展、保護曆史文脈的設計方針,並以唐長安城的規劃原則和建築風格為基調進行了設計。
廣場整體設計概念上以突出大雁塔慈恩寺及唐文化為主軸,結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構成。大雁塔北廣場的設計者認為當時的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東方的政治、文化中心,盛世空前,它規模宏偉,秩序鮮明。設計對古代城市骨骼——“裏坊”進行了再現,借用了唐代裏坊的概念,以27米×27米為基本單位將中心水池的東西兩側皆劃分為南北9行、東西2列,共36個單位空間。每個單位空間象征1個“裏坊”單位。首先,設計者將其中的8個單位設計為小主題廣場,還設置了主題鮮明的唐詩人物雕塑,雕塑設計采用逼真寫實的雕塑手法分別對8位大唐文化的精英人物進行了生動的刻畫,栩栩如生。其次,設計者在其餘24個單位空間布置排列規整的樹木,並配置坐椅,創造出供遊人交往、休憩的空間。空間秩序上再現了唐長安城的中央南北軸線,由南向北逐次為外城郭→皇城→宮城,體現著外來朝拜者逐漸邁向高潮空間的禮儀秩序。最後,設計者在廣場設計上利用了由北向南逐漸升高的地形,同時還寓意著從世俗世界到佛教世界的過渡。
在設計者的設計當中極力將大雁塔廣場設計結合傳統與現代設計手法,以營造大唐文化恢弘大氣以及大乘佛教佛光普照大眾的精神為主旨,南北高差為9米,分成9級,9為陽數之極,以此傳統的象征手法反映了大雁塔重要的曆史地位,烘托著逐步走向高潮的空間氣氛。通過貫穿東西寬162米的台階將北廣場的中心水池和兩側的小廣場連為一體,展示了對長安城街道尺度的再現,唐長安城的中央朱雀大道寬150米,巨大的尺度反映著繁榮富強的盛世帝都的宏偉氣魄,因此這樣的設計是設計者對盛唐街道宏偉尺度的再現。
在景觀設計上,設計者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古人對大雁塔的“真情實感”。“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這是唐代詩人岑參的名詩《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屠》的首聯。大雁塔北廣場的設計者正是以再現詩人想象中的景觀為出發點,以貫穿大雁塔和北廣場南北的軸線為中心,在北廣場設計了一條南北向長形水池,倒影烘托出大雁塔偉岸的身姿。天水相接,大雁塔如同從水中湧出。塔影相接,延伸了無邊無止的天地空間。
整個廣場到處體現著濃濃的唐代元素。北廣場有四座石質牌坊,它們既是廣場景觀的標引物,又是北廣場的招牌和景觀。四座牌坊均用白麻石材貼麵,形成中間高兩邊低的三門樣式,呈現出平衡、穩定、簡潔、大氣的特點。牌坊題詞用唐人崇尚的字體書寫;中間大匾額用顏真卿楷書大字,大氣磅礴;兩邊上下聯匾額題詞用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字體,典雅生動。兩個高9米的萬佛燈塔與大雁塔遙相呼應,兩側四個6米高的大唐文化列柱,塔之間是長5米,寬4.3米的鑄銅書,介紹了大唐的盛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