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氏的家譜上來看,莫氏家族中沒有一個人是通過科舉考試得到官職的,這樣他們在當地的政治地位就相對低了許多。捐官以後的莫放梅,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與地位,就在門廳設置了這些“肅靜”、“回避”執事牌。雖然沒有實權,但是出門時同樣可以舉儀仗牌,鳴鑼開道,享受一些特殊待遇,這樣的陣勢足以使莫家在平湖顯赫一時。政治地位的提高,很快使莫放梅躋身上流社會,這對他後來的生意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當年求官若渴的莫放梅留下的完好如初的清朝官帽和官轎已經成為一種陳列品,擺放在莫氏莊園陳列館裏,當年頭戴頂戴花翎的畫像也已經布滿灰塵。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莊園主人當年顯赫一時的明證。據說當年莫放梅捐了這個候補三品官以後,一直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夠實至名歸,真正擁有三品官的權利,隻可惜一直到他69歲去世時也沒有補上這個缺。揚名於官場仕途的家族理想終於落空,空留一場繁華舊夢,縈繞在莫氏莊園的古老建築之間。
莫氏莊園的門很是特別,那是當年莫氏主人身份與地位的另一個象征。這種大門在中國古典建築中叫儀門,也叫塞門、二門或戶。俗話所說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二門”,指的就是這個門。在封建禮儀中,儀門一般是關著的,隻有碰到重大的禮儀場合,來了貴賓,這道門才能打開,主人和貴賓可以坐著轎子從這裏進去。高高的門檻實際上也是地位的象征,代表這個家族門第顯赫,身份地位很高;門口的兩個石鼓,叫做“戶對”,“門當戶對”的說法就是從這兒得來的。碰到重大的禮儀場合,貴賓來了以後,把儀門的門檻拆掉,讓貴賓坐著轎子順著這條路往裏走,儀式結束後再重新裝上門檻。莫放梅把門檻設計為七十多公分高,這相當於一個三歲兒童的身高,這樣的高度就連許多成年人跨過去都有一定的難度。他又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原來莫家主人莫放梅為了顯示封建家庭的威嚴和限製婦女的出入,才把門檻設計得很高。莫氏莊園館長王維軍介紹說,這道門又叫“戶”,在封建社會裏,人們奉行男尊女卑,婦女日不出門,夜不出戶,指的就是這道門。封建時代男女有別、尊卑有序的嚴格規矩,通過二門清楚地體現了出來。由於女人和下人都不能從門戶進出,所以莫氏莊園角落裏有一條黑漆漆的被稱為“避弄”的過道,就成了他們出入的專門通道。
在一般的江南宅第,莫家的這種被稱為“淩空”的儀門是比較少見的,一般門樓的雕刻往往以單麵的居多,而莫氏莊園的門樓不僅雙麵雕刻,而且寓意豐富,寄托了主人很多美好的願望。莫氏莊園的磚雕門樓是江南莊園的一絕,精雕細琢,細致入微,許多圖案都蘊含著傳統儒家思想,比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忠孝節義,還有鯉魚跳龍門、暗八仙等。據專家介紹,莫氏莊園興建於莫放梅捐官以前,但是從建築的整體布局來看,莊園的格局卻有意模仿官宅而建。嚴整的布局,開闊的廳堂,精美的雕刻,這些都是江南官宦宅第才具有的特點。與江南官宦府第相比,莫氏莊園的建築水準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可以看出,莫氏莊園的門樓雕刻滲透著主人們對求官的渴望、對儒家的尊崇以及對自己家族世代繁榮的祝願。
參觀莫氏莊園時,人們還會在厚厚的牆壁中發現一個像窗戶又不是窗戶的木架,它是做什麼用的?又將為我們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莫氏巾幗不讓須眉
莫家是清朝浙江一帶有名的富商。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男人們錦衣玉食,受當地百姓恭維,女人們又有著怎樣的命運呢?
那個牆壁中小小的“窗戶”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捐官以後的莫放梅,官場應酬很多,他的每次應酬都在正廳舉行。廳中所使用的家具都是由最好的紫檀木製成,直到現在仍然完好無損,據說保存得這樣完好的一整套清代紫檀家具,已不多見。可以說莫氏莊園從建造格局到家具陳列,處處都能體現出一個木材商人的雄厚實力。
書歸正傳,在正廳的牆壁上發現的這種類似博古架子的東西,究竟會有什麼用途呢?
起初這個問題也曾讓莫氏莊園的管理人員感到困惑。他們介紹說,前幾年工作人員維修莊園的時候,這個正廳的牆壁石灰剝落,剝落以後發現裏麵有一個空的木框。這個木框到底是做什麼用的?管理人員百思不得其解,於是采訪了莫家的一些後人,了解當時的情況,最後才得出答案。其實這個木框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小姐窗”。小姐窗的神秘讓我們對於生活在大宅門裏的女人充滿了好奇。神秘的小姐窗記錄了一段封建時代的曆史。
小姐窗的主要功用在於,透過它可以看到下麵的正廳春暉堂。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裏,婦女不登大雅之堂,所以她們不可以去正廳見世麵,要了解來了哪些客人,應該怎麼招待,就隻能通過這個窗口往下窺視。透過這個窗戶,反映出的是當時的文化和清代婦女卑微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