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報館。
鍾垣走到報館門口,報館內走出一位掛著相機的男子,鍾垣一眼便看出是位記者(別誤會,這不是欒玉:P),上前問道:“這位先生,請問這裏有個叫欒玉的記者嗎?”
“欒玉啊,那可是我們報社的頂梁記者啊!”男子眼中掠過一絲驕傲之色。“你們要找他嗎?”
“是啊,是啊,你好,我叫鍾垣,欒玉是我的同學,也是位記者,我們是同行。哈哈”鍾垣友好的伸出手。
“你好,你好,我叫王傑。”王傑也伸出手與鍾垣握手。
“欒玉在報館裏嗎?”鍾垣又問道。
“他不在,去跑新聞了。你們剛來這裏吧,我們這裏剛剛發生了一件奇事,大約兩個小時前,秭歸上空突然天象突變,烏雲密布,霹靂震天,然後所有人都看見一塊飛石從天而降,劃過秭歸城向東飛去,正巧落在了秭歸城東的清烈公祠內。我們館長說了,這在秭歸是前所未有的奇聞,所以一早接到消息就派欒玉前去了。我剛剛回到報館就被館長派去協助欒玉,要是我們報社能夠搶到頭條,再加上欒玉的文筆,我們的報紙定會被搶購一空的!我先走了,你們再等等吧,再見!”王傑邊說邊走,說話間已經走到汽車前,他衝鍾垣等人揮手示意再見,便發動汽車離去了。
“再見……(當記者的都不容易啊!)”
東方青走上前衝鍾垣一笑,道,“鍾垣,我們也去清烈公祠!”
“我們要去那找欒玉嗎?還是我們也去湊湊熱鬧?”
“不止這些,我們到秭歸城也不足兩小時,在我們來之前的一個小時內就有如此奇聞發生,難道鍾大哥不覺得太巧了嗎?”西門鈺也走向前笑著對鍾垣說道。
“奧!”鍾垣恍然大悟,“小鈺真是冰雪聰明,瞧我這石頭腦子,嗬嗬。”鍾垣憨笑兩聲,“狠狠”捶了捶自己的頭。
五人扣起法訣消失在原地,由於清烈公祠據此不足五裏,東方青並沒有使用〖明道飛舟〗,五人憑借各自飛行之術前往,或禦風或禦劍或遁術。
清烈公祠。
清烈公祠又稱屈原祠、屈子祠,是為紀念戰國時楚國大詩人屈原而建。相傳屈原自沉汨羅江後,一條金色神魚先將其屍體吞入腹中,遊至香溪河口複吐出屍體,香溪河口在屈原故裏附近,人們便將他的屍體安葬於此,並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在香溪以北的沙灘“屈原沱”上建立清烈公祠。
清烈公祠倚山麵江,坐北朝南,整座祠被環繞在滿園飄香的柑桔林與蒼翠欲滴的翠柏林裏。一進山門千年矮樹植成“求索”二字映入眼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鬱鬱蔥蔥“求索”二字更象征屈原的精神萬古長青!
拾級而上,屈原青銅像矗立在清烈公祠中心——頭微微底下,眉宇緊鎖,體稍前傾,邁動右腳,提起左手。遠古的風,輕輕掀起青銅屈原的袖口,兩袖生風,表現出屈原先生愛國愛民的滿腦激情與孤忠高潔的精神境界;今日的雲,努力拭去青銅屈原歲月的滄涼,卻怎麼也抹不去屈原先生滿目的惆悵。仰觀銅像,便會感到一種立於聖賢靈感美的心靈震撼!
銅像兩側,建有東西碑廊,鐫刻著《離騷》《天問》《國殤》等屈原名作詩集,遊人徜徉於此,頓生豪氣萬丈。
平日裏常有遊人前來祭拜屈原先生,每至端陽節前後,遊人更是熙熙攘攘,絡繹不絕。
今日並非端陽佳節,但這裏聚集的人一點兒也不比節日時少,因為就在兩個小時前一塊天外飛石落在了這裏,人群裏有一人正用相機拍照,見此人穿著幹淨起點,鼻梁上架著一副高度眼鏡,兩隻眼睛在鏡片後麵閃著光,白皙修長的手指快速地按下快門,不想錯過任何亮點。一副文弱書生、文藝青年的樣子,眉宇間卻有一股正氣。(這才是欒玉,忍了四章終於出現了^_^)
“嘭”欒玉被撞倒在地,相機被欒玉緊緊抱住,沒有摔壞。
“對不起,對不起……人實在太多了,一不小心就把您撞到了,實在對不起!”一位素麵青年邊道歉邊扶起欒玉。
“沒事,沒事。”欒玉起身撣了撣身上的塵土,說道。
“先生,您也是來采訪的記者啊,我們倆個是同行。我是《天問報刊》的記者,我叫秦至。”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include
virtual="/fragment/6/3236.html"wap_17K [http://img.17k.com/images/ad/qrcode.jpg] *
掃描二維碼關注17K小說網官方微信,最新章節也可以在微信上看啦!
*
點擊微信右上角+號,選擇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wap_17K”關注我們。
*
回複"大獎+你的QQ號"參與活動。10部iphone6,萬名QQ會員等您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