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力峰/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尊敬的各位專家、學者,同誌們、朋友們:
在五穀豐登、收獲成功的金秋時節,周立波研究與文化繁榮學術研討會在立波先生的故鄉益陽隆重舉行。今天,少長鹹集,群賢畢至,讓人感到非常親切,非常溫馨。借這個機會,我謹對這次盛會的舉行表示熱烈祝賀,對參加這次盛會的各位專家、學者、各界各方麵的同誌和朋友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周立波同誌是從益陽這塊土地上走出的一位文壇巨匠,是現代湖湘文化很有特色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不僅是一位學貫中西、才華橫溢的學者、作家和翻譯家,而且是一位久經考驗,非常傑出的革命戰士。周立波同誌對中國文學的貢獻是多方麵的,尤其是他的作品所反映和展示的中國農村各個時段的曆史性變化、所刻畫的栩栩如生的中國農民參與革命和建設的高大形象和革命精神,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留下了非常燦爛的一筆無形資產。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周立波同誌堅持貫徹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堅持深入實際,深入火熱的革命鬥爭第一線。1946年,他到東北參與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那場深刻的土地改革,在驚心動魄的鬥爭當中,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寫出了榮獲斯大林文學獎的鴻篇巨製《暴風驟雨》,用藝術的手段、藝術的方式、藝術的語言,非常生動地反映了中國農村那場深刻變革的曆程和主要特點,揭示了中國農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朝著解放的大道高歌猛進的偉大身影和革命精神。全國解放以後,周立波同誌始終不渝地堅持他認定的文學創作之路,堅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堅持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血肉聯係。1955年,在中國農村合作化運動的高潮當中,周立波同誌舉家遷到了他的故鄉益陽。從1955年至1965年的十年間,立波同誌堅持紮根農村,與農民兄弟水乳交融,打成一片,不僅建立了桃花侖、大海棠和清溪三個村的文學創作基地,而且曾經擔任桃花侖鄉的黨委副書記,一邊工作,一邊接觸群眾,一邊深入生活,一邊進行文藝創作,寫出了膾炙人口、影響了中國整整一代人的偉大著作《山鄉巨變》和一大批很有特色、造詣很深的短篇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在中國文藝戰線都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美談和佳話。當地人民群眾至今對當年立波同誌密切聯係群眾、參加生產勞動、關愛群眾福祉念念於心,一直引以為驕傲,也成為基層幹部學習和借鑒的楷模。可以說,立波同誌在家鄉工作、生活和戰鬥的十年不僅是他人生很重要的一個曆練,也是他的品格、才華和藝術能量展示得最為光彩奪目的一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周立波同誌在他的作品當中,對於家鄉的各種人物的思想、行動細致入微地作了栩栩如生的刻畫,對家鄉的人情風俗滿含感情、極富情趣地作了生動的展示,對家鄉的山水風光活靈活現地進行了水墨畫式的描寫和讚揚,不僅使益陽人為之感到驕傲和自豪,也為益陽以外的同誌包括海外同胞了解益陽、感知益陽、熱愛益陽提供了非常好的通道和窗口。對此,家鄉人民感激不盡,永遠懷念。
今天,我們召開周立波研究與文化繁榮學術研討會,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充分肯定、深入挖掘周文波同誌作品的文學價值,要學習他的人品、學識、才華,更要堅持他幾十年堅持不懈所走過的革命文學的創作之路,堅持為人民大眾服務,堅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當今就是要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服務。要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貫徹到我們文學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多出精品力作,多寫反映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在“四化”進程中的精神風貌、高貴品格、人性光輝的作品,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最後,我衷心祝願這次盛會圓滿成功,祝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各位同誌、朋友健康幸福,天天向上!
(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