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禁忌是民間為了擇吉避凶,禁止同“神聖”或“不潔”的事物接近,對某種神秘力量產生恐懼而采取的消極防範性措施。

居於蛛網中的蜘蛛,以它天賦的智慧和體內的精華,拓展了生存空間,增強了生活能力。就是這張網,讓科學家們驚歎不已。但是蜘蛛又是小心翼翼和拘謹的,自己精心吐納編織的網,竟使自己故步自封在牆角或樹杈上,以至於離開這張網,它就不叫蜘蛛了。蜘蛛與網的關係,很像人類和他們的禁忌。

禁忌是老百姓希望避過災禍,獲得吉祥和幸福的心理體現,百姓願將無道行為視為禁忌,讓超自然的力量去懲罰違禁者,有些禁忌放到自然科學麵前是毫無道理和科學性可言的,但在民間卻得到人們普遍的遵守和認同,這是擇吉避凶心理在起作用。

禁忌,是一種原始的古老的文化現象。例如埃及婦女“忌針”是與遠古神話密切相關的,歐美人所討厭的數字“13”與千餘年前的猶太背叛了耶穌有關,我國忌“掃帚星”在秦漢史冊上就有記載。所以,禁忌實際上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獨特的民俗文化符號。禁忌在中華古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起過某種作用,隱藏著道德的胚胎,既有愚昧、迷信的成份,對人們思想行為產生消極影響,也有一定的行為規範作用,在道德和法律沒有或難以顧及的領域履行調整和規範人們言行的職責。善惡因果、報應與禁忌柔合得渾然一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勸懲效果是任何倫理教化的形式都無法達抵的。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禁忌都有所不同,這是在長期的曆史演變過程中,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準則和文化氛圍所致。在精彩紛呈的民俗文化中,漢民族習以為常的事,在有的民族可能成為禁忌;而漢民族心目中的“陋俗”,在其他民族看來也許是天經地義的。俗話說:“入境而向禁,入國而向俗,入門而向佛。”進入他鄉,首先要打聽當地的風俗禁忌,不說犯忌的話,不做犯忌的事。如果我們不了解或不尊重各國人民、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在相互交往中就可能產生許多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