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稿《絲路擇花——阿拉伯波斯作家與中國文化》殺青,心中有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輕鬆,仿佛身心剛剛經曆了一次“煉獄”,將自己多年來教學、研究的相關成果統統從腦子裏掏空了一樣。

多年來,在讀書、備課講授東方文學史和比較文學等課的過程中,曾涉及不少中國和阿拉伯、波斯文化文學交流的內容,這種體會寫成了文章在各種學術雜誌上發表,總算有了一些成果。兩年前,南京大學錢林森教授籌劃主編一套《跨文化叢書·外國作家與中國文化》,並邀請我加盟,執筆“阿拉伯波斯作家與中國文化”一書。我知道這個題目做起來很難,但又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況且合作者都是多年的老朋友,實難割舍,就答應下來。

事後動手開始寫,才發現資料極其匱乏,難度很大,可是沒有辦法,這塊骨頭再硬也隻好啃下去了;於是根據各種中國和阿拉伯、波斯之間文化文學交流的蛛絲馬跡,到北京各大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披沙揀金,寒來暑往,終於草成。由於中國和這一地區的文化文學關係,前人步及者甚少,因此,這本小書真正成為了“引玉之磚”。如果學者和讀者、專家和大眾,在讀後能感受或觸摸到,在古老的絲綢之路或浩瀚的香瓷之路的上空遊蕩著的那些為文化文學交流而獻身的偉大靈魂,那該是筆者的極大快慰。

在拙作即將付梓之際,回想起那些曾經幫助與鼓勵我堅持寫作的師友,真是感慨萬千。尤其是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與筆者對談(以為本書代序)的仲擠昆教授,為本書出版付出辛勤勞動的寧夏人民出版社編審哈若惠女士,天津師範大學夏康達、王茹青教授,以及為本書的打印和校對不辭勞苦的時小立和金舒鶯女士,請接受我深深的謝意和敬意。

我想本書所研究的課題才剛剛開始,隨著更多的專家學者投入這一領域的研究,中國和阿拉伯、波斯之間的文化文學交流的事實還會進一步被發掘,今後當會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問世,我這本小書願做他們前進路上小小的鋪路石。

孟昭毅

2002年夏初

於華苑小區日華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