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義隨公主來到屋內的大缸旁,公主讓石義藏進去。不一會兒那妖孽回來了,公主走上前去迎道:“官人回來了。”“啊!”妖怪嗅了嗅,“娘子,怎麼有一股生人味。”“哪來的生人味,敢是人才來幾天嗎。”“不對!不對!”“甭說了,你快上床我好為你洗傷。”妖怪聽後再沒問便上床脫去了上衣,讓公主為他洗傷。公主洗著撫摸著,妖怪舒服極了,便呼呼睡去了,等妖怪鼾聲如雷睡死了,公主便跺地三腳,石義一聽公主叫他動手了,跳出缸來照著妖怪的頭顱便砍,砍掉一個長出來一個,一直砍掉八個石義手軟了,再也舉不起刀了,可妖怪又長出一個頭顱來,一個翻身坐了起來。石義一看事情不妙,撒腿就跑,就這樣石義在前邊跑,妖怪在後麵攆,一直跑了有三十多裏路,石義再也跑不動了,他看見路邊有一座茅草屋,門前坐一位滿頭銀發老奶奶,石義邊跑邊喊:“老奶奶,快救我一命,妖怪要殺我了。”老奶奶用手一指讓石義進屋,進屋後老奶奶把石義藏進屋灶間,身上蓋了些柴火,做完坐在門口。妖怪來便問老太婆看見一個村夫沒有,老奶奶隨手一指,說:“朝西北方向去了,大王何不在此間吃些東西,吃飽了再去不急。”妖怪一聽對呀,“有什麼吃的盡管拿來。”老奶奶把鍋一揭拿出熱騰騰的饅頭來,妖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一吞饅頭滾到喉嚨裏長住了,而且越來越硬,把妖怪疼得翻了白眼,老奶奶喊:“石義還不出來除妖怪,更待到何時!”石義跳出來手起刀落,結果了害人的九頭妖。
原來老奶奶是土地娘娘,他給妖怪吃的是石頭。她催著石義,孩子趕快救人吧!石義感謝了老奶奶就離開了茅庵,打開了莊園所有門戶放出了受折磨的良家女子,在石義的帶領下她們來到井底搖晃著鈴鐺,讓上麵把他們一個個拉了上去。最後隻剩下公主和石義了,他們戀戀不舍誰也不肯丟下對方先上去,公主提出一塊上去吧,石義想男女有別,當著眾多官兵的麵又不好看,石義最終還是說服了公主。公主害怕再也見不到石義,便把自己的腰牌分成兩瓣(原來曆史上各朝廷為大臣、皇族、公主,根據各人的身份品級製作各種圖案和金牌、銀牌、銅牌,如同今天的名片)。公主的腰牌上是一龍一鳳,把有龍的一半給了石義,有鳳的一半留給自己,並說龍鳳相合之時便是相見之日。石義把手中的寶刀晃晃說,原來寶刀有兩口,一口在我身上,另一口在我大哥王恩處,你看見兩口寶刀了,我便回來了,說完灑淚相別。上麵拉索救人的拉一個上來不是公主,拉一個上來還不是公主,一直拉到第九十九個還不是公主,第一百個終於把公主拉出洞口了,王恩一心想招駙馬獨占公主,害死石義,便說洞口妖氣甚重,士兵們也拉累了,趕緊堵上。於是往洞裏扔下了幾塊大石頭,企圖把石義砸死,然後用原來的大青石蓋住了洞口。可憐的石義左等右等不見籃子下來,隻聽洞口隆隆作響,趕緊閃在一旁,接著便掉下幾塊大石頭來,從此再沒有聲息了。石義又累又餓,隻得順原路返回去,走著走著,聽見有男人哭聲,怪了!這妖怪難道又擄來了男人不成,哭聲是靠山腳的小屋中傳出的,他打開門進去一看,在一個鐵籠裏關著一隻小白龍,在那裏哭呢。石義問小龍為何被關在這裏。小白龍說我是東海龍王三太子,隻因貪玩下雨誤時,觸犯天條,玉帝降旨,派天兵天將將我關在此處已一百天,現在隻有你能救我出去。石義說我一個凡夫俗子,如何救得你出去。小白龍說你隨身所帶的是把寶刀,削鐵如泥,你把鐵籠砍斷我便出來了。石義照著小白龍的說法,把鐵籠的鐵條砍斷了兩根,用力把鐵條向外一拉,小白龍就鑽出了鐵籠。石義說我有些餓了,看能找到些什麼吃的。小白龍說,我這裏有隨身寶物兩塊,餓了你就舔這塊紅石頭,渴了你就舔這塊黑石頭。石義接過石頭一舔,果然不渴不餓了,小白龍帶著石義順著小溪朝東走去。
話說王恩救得了公主,如同眾蜂護王一樣,擁著公主浩浩蕩蕩回到了京城。公主回到後宮免不了哭泣一番,訴說起自己的遭遇,皇兄金口玉言,金鑾殿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許下了諾言,將禦妹許給了救命恩人。就和妹妹商量擇日完婚,公主提議要那救命恩人拿出自己贈給的半塊帶龍的腰牌和兩口寶刀。
次日早朝宣公主的恩人王恩見駕,聖上問王恩可有公主贈給的半塊腰牌和兩隻寶刀。他沒有還不敢說沒有,便推說有,沒帶在家裏放著。聖上叫他取來好早日完婚,他言稱公主遭妖怪驚嚇,身體虛弱,自己願等公主一百天,待公主身體複原再完婚不遲。聖上一聽說得有理,便準奏了。王恩為的是拉長時間自己好設法弄到那兩件信物。
再說石義被小白龍領到東海龍宮,每日魷魚海鮮招待。小白龍還帶石義遊玩了海中各處仙境,不覺三個月過去了。一日小白龍屈指一算,對石義說恩人不好了,有人要冒名頂替與公主成親了。趕快回去,莫辜負了公主的一番心意。石義說這裏與長安相距甚遠,一時半盞如何能到呢?小白龍說有我幫助不費力氣的,你伏在我背上閉上眼睛,我讓你睜眼你便睜眼。石義伏在小白龍身上,小白龍馱著石義就飛起來了。石義隻聽耳邊的風聲呼呼作響,約茶盞工夫小白龍徐徐降落下來,石義睜眼一看已到了大哥王恩莊園門前的空地上。小白龍說我隻能送你到此了,你要多保重,以後有什麼困難我會幫你。說完灑淚飛走了。
石義走進了王恩宅院,“石義回來了!”王恩先是一驚,隨即又喜上眉梢來,因為他正為找不到信物而發愁呢,現在石義一回來,事情就好辦了。“阿弟!都是那些士兵不省事,把你丟在井裏不管了,我想今生再也見不到你了,沒料想你為人福大命大造化大,還是平安地回來了,回來了就好,咱們今晚進城在館子裏好好地喝一場。”這王恩隻是客套,隻字不提與公主完婚之事。於是就叫家人牽兩匹馬,打馬進城在一家酒館內用酒把石義灌醉,騙取了半塊腰牌和那一口寶刀。晚上住在他姑家,夜裏王恩把石義騙到他姑家後院裏,後院裏有口井。王恩對著井口說兄弟你看井裏怎麼有一男一女呢?石義爬下看時,王恩順手一推,把石義掀到井裏去了,隨即找一口破鐵鍋往井口一扣,從周圍鏟了些土,把井口給封死了。
王恩得了信物,第二天便是第九十九天了,聖上宣王恩上朝,見駕,商量完婚之事。可就在王恩上朝的同時,金鑾殿上來了好多黑老鼠和蛤蟆,聖上詫異,就問大臣此是何兆,其中軍師出班奏曰:“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以微臣之見公主婚事必有冤情。”聖上準奏又問道:“誰能替朕查明此事。”班中閃出一員亂鬢漆麵的大臣來,是定國公程老千歲,他說老臣願去查明此事,替吾皇分憂。
原來這程老千歲辦事粗中有細,他讓手下不可驚嚇老鼠、蛤蟆,隨它們一同前去尋找。老鼠跑得快先走了,蛤蟆跳得慢,公差隨著慢慢尋來,一直尋到王恩他姑家後院,在一堆新土堆旁老鼠都圍著刨上了,蛤蟆跳到土堆上不動了。程老千歲叫人找來鋤頭鐵鍬,挖開泥土,漏出一口鐵鍋,掀起鐵鍋,見一個人就在井口被一條龍托著,因為井封著就是出不來,原來石義落井後被小龍王救起托了上來,可王恩把井口封了。眾人把石義拉上來後,帶回到金鑾殿上。經聖上一問,石義便把如何與王恩結拜,如何得寶,如何救公主的事兒敘說了一遍。聖上一聽,傳出公主出來相見,二人一見抱頭痛哭。再說聖上一見王恩竟是這樣一個忘恩負義的賊子,下旨:拉出午門斬首示眾,以戒後人。
第二天滿城百姓張燈結彩,為公主和石義完婚。
(吳鎖柱口述 吳百順整理)
山裏人進城
從前,在深山老林裏有一戶人家,雖然住在山高地遠的地方,但日子還過得不錯,家中父親母親一個兒子和兒媳,就是沒出過山。老頭認為自己年歲大了,家應由兒子接管,所以應該讓兒子到城裏見識見識,將來好操持家業。
一天,他把兒子叫到跟前說:“你也老大不小了,俗話說‘人要在世上磨,鐵要在石上磨’,我給你準備了一些銀子,你到省城裏看看學學做人的規矩,將來我走了之後,你總不至於被人騙了。”兒子遵照老人的囑托,背上銀子就出發了。
他來到省城見到人山人海,店鋪林立,市井繁華,都很新奇,東張西望之際卻被小偷盯上了,把他所帶的錢都偷光了。他又是個外路人,急得哭了起來。一些好心人問明情況後,給他出了個主意:年輕人你把身上的衣服脫下一件拿到當鋪當幾個錢回家,拿了錢再來贖回衣服。他聽了之後連忙脫下一套褲子去當鋪,可城裏當鋪這麼多,去哪家呢?他又不識字,最後看上了掛蒜的一家,進去之後,三言兩語成交,約半月後來取。他帶著錢急急忙忙往回走,到家之後拿上錢又往城裏走,到了城裏。卻找不到掛蒜的那家當鋪,其實人家當鋪當晚就把蒜收回去了,他到哪去找呢?
尋不上就問人:“老哥,掛蒜的在哪裏?”“大叔,掛蒜的在哪裏?”一路打聽來到一個算卦的跟前,原來人們都聽錯了,以為他打聽算卦的,算卦的也以為他來算卦,就問,既要算卦,請問你屬啥?他說我贖套褲。什麼?十二相裏沒有個套褲,十二相裏沒有你就從十三十四相裏找找吧!因算卦的隻算十二生肖,沒有十三、十四生肖,所以算卦的給他無法算,他的套褲也就尋不上了。
他在城裏轉悠了幾天,這次有了上次的經驗,錢沒丟。也罷!尋不著算了就回。再轉下去錢花完了就麻煩了,但來趟城裏不容易,得買件東西做個紀念。百貨店裏商品琳琅滿目,買什麼呢?想了半天,瞄上了一麵鏡子,裏麵有個年輕小夥子呢。哈!好物件,也不論貴賤,要多少,就掏多少。他拿上鏡子沒處放,就揣在懷裏往回走。
回到家後,媳婦問,你前後在省城裏去了兩趟,回來沒給我買什麼物品嗎?買下了,我給你買下了一個年輕後生。說著從懷裏掏出鏡子,媳婦接過一看,啊!誰說是後生,分明是個少婦嘛!“天殺的,怪不得你說把錢叫小偷偷了,原來你都給了這個年輕女人了。”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婆婆聽見哭聲就過來一問,有這等事,讓我瞧瞧,拿過一看,說:“你都眼瞎了,這分明是個老太婆,哪有什麼年輕後生,少婦……”一家人吵得不可開交,老頭子回來就問,你們吵什麼呢?此時,各說各有理,老漢見此情景,就說讓我看看,拿過鏡子一看嚇傻了,分明是個老頭子,也連聲喊道:“妖孽!妖孽!”當即摔在地上打得粉碎。此時兒子、兒媳、婆婆各搶一片,分別有小夥、媳婦、婆婆、老頭子他們便都連喊“妖怪!妖怪!”趕緊掃起扔到後院的枯井裏,從此之後,這家又恢複了往日無知的平靜。
(吳鎖柱口述 吳百順整理)
柳樹精
前幾年在我們臨村,有一條大路從村邊經過。這個村很大,分前村和後村,兩村之間有個溝灣,把村子分成兩個自然村。不過溝灣不長,前後不到一裏遠,就在這一前一後,不到一裏的大路,不知結果了多少過路人的性命,不是掉進溝裏摔死,就是自己用土把自己憋死。如果天降大雨,路上積水也會把人淹死。不過事故大都發生在晚上,弄得不清不白,路斷人稀。
一天,有個既膽大又身強力壯的農夫到集上賣東西,生意不好回遲了,走到這裏夜已很深。這時,忽然妖精出現了,它變成一個極醜的婦人站在路邊,看農夫過來了,要農夫把她背上。行!農夫二話沒說背上就走。它先試農夫的力氣,變一個重似鐵塔的巨人,壓得農夫骨頭咯吱直響。可農夫抓住背上就是不放,一鼓氣往前走;再試他的膽量,它先變做一隻老鷹用鐵鉤似的硬嘴啄農夫的後腦勺,農夫還是不放;後變戰狼用舌頭舔農夫脖子,農夫還是不放……天快明了,妖情慌了,變得更加怕人了,它變作一個青麵獠牙的鬼,披頭散發,眼珠吊在半臉上,血盆大口,舌頭伸出足足有二尺長,不斷舔著農夫的臉。尾巴丈餘,纏繞著農夫的雙腿,農夫就是不肯放手……雞叫了,狗咬了,妖精恢複原形,原來是一個柳木疙瘩。天明後,農夫才把柳木疙瘩背回家,用老斧劈成兩半,中間流出一灘血水,妖精消滅了。
害人的柳樹精被農夫消滅了,這條大路從此太平了。
(吳鎖柱口述 吳百順整理)
橋山柏樹的傳說
早年某個冬天有個趕腳人到店頭馱炭去,因走得匆忙,錯過了宿處,天黑了才上到橋山之巔。在這前後不著村的荒山上到哪裏去借宿呢?夜罪難受啊!他想這裏有軒轅陵。朝朝代代都有守陵人,何不到陵園裏打點一番,借宿一晚。
到陵園一說,守陵人也很通理,誰人有背著房出門的。住人可以,就是牲口沒處喂,草料我帶著,就是得尋個東西能倒草料。守陵人東尋西找,最後尋來了一個破瓷盆。“客人將就著用吧,實在沒有比這好的物件了。”“行!行!”
趕腳人把驢拴在陵前的柏樹上,把瓷盆往驢跟前一放,倒上草料牲口吃著,自己和守陵人睡在一起。由於白天趕路勞累,睡得很沉,也沒起來喂牲口,第二天東方亮了,趕腳人心想昨夜沒給牲口倒草料,趕緊到樹底下一看,盆裏草料還是滿滿的。牲口還吃著,我得趕路,沒時間喂了,把所剩的草料裝在袋子裏。到晚上再喂,可裝呀裝,裝滿了所有口袋還沒有裝完,趕腳人奇怪了,心想這可能是人們所說的山陵上的聚寶盆。我得把它藏起來等馱炭回來好帶回去,於是就藏在山上的一個旮旯裏,害怕人發現又折了些柏樹枝蓋好。
第二天他回來了,來到橋山之巔尋聚寶盆,他哪能找見呢?看滿山便野都長滿了柏樹。原來橋山的柏樹是聚寶盆變出來的。
(吳鎖柱口述 吳百順整理)
鐵橛
相傳唐王李世民的弟弟李元霸,幼年時隻愛習武,不愛習文,為此他的父親李淵傷透了腦筋,於是到處張貼文告:誰能給他兒子教會一個字淨掙三十兩銀子,懸賞求師。多少先生白費力氣,一年到頭一個子兒也沒掙到,最後隻好卷鋪蓋走了。
有一年來了一位丁先生,他想掙這三十兩銀子,於是就教起李元霸,他先教他的姓“丁”,也就是甲、乙、丙、丁的“丁”,隻有兩畫、兩筆,再簡單不過了,而且學生吃飯前、睡覺前,平時課堂、課間都在念,丁老師還能教不會,於是他就每天讓元霸念這個丁字。三五個月後他認為學生學得滾瓜爛熟了,心想這三十兩銀子該兌現了。
一日他對李淵說,我給你娃教會一個字了。“是嗎?你考考讓我看看。他認得了,我就給你三十兩銀子。”吃過飯,來到學堂裏,做了考前準備工作,他還用了提示法,把一顆鐵釘交給了元霸,讓其裝在口袋裏用手攥著,並安頓說:“到時候你不記得了拿出來就能想起來。”一切準備就緒,李淵也來坐在教室裏。丁先生在黑板上寫一個鬥大的丁字,然後把元霸叫了起來,指著丁字問這是什麼字,元霸又給忘記了,一手撓著後腦勺,一手還在口袋裏攥著那顆大鐵釘,丁先生提示了,你把手掏出來,元霸把手和釘子同時掏出來,口裏笨聲念到:鐵……鐵……鐵橛,還是沒有念出丁字來,先生氣得滿臉紅,二話沒說卷鋪蓋走人了。
(吳鎖柱口述 吳百順整理)
蕎麥姑娘
相傳有這樣一戶人家,兄弟兩個合夥過日子,哥哥和嫂嫂為人刁鑽刻薄。弟弟為人憨厚,人稱憨子,可他娶了一房聰明賢良的媳婦叫蕎麥。憨子兩口成了他們的奴隸。憨子在外犁、耬、耙、種、割草喂牛;媳婦在內擔水、磨麵、做飯、漿洗、喂豬、養雞。一年到頭哥嫂連件像樣的衣服都不給買。
一天晚上,蕎麥姑娘對憨子說:“咱們如同套在磨子上的驢子,整天圍著人家轉,什麼時候是個頭啊!我們得想辦法呀!可你又不跟集上會,外邊的事一概不知,將來我們分家之後,你怎樣持家理事呢?”憨子說:“不是不出門,可人家掌櫃的不讓去呀!”“是這話,當家的:明早起床以後你就如此如此……”蕎麥姑娘想出一個法子來。
第二天一大早,憨子便拿著一塊生鐵在磨石上磨呀磨,哥哥起來一看,便問道你這是做什麼呀,憨子就照著媳婦教他的回答道:“鐵要在石上磨,人要在市上磨。”精明的哥哥一聽,弟弟要趕集上會呢!是這話,你今天把咱家那匹過口老馬牽到集市上賣了。“能賣多少錢呢?”憨子問。哥哥說:“要賣一錠半銀子”。
憨子把馬牽到集市上,有一個人相中了馬,三言兩語說對了,可交錢時,此人隻有一錠銀子,剩下的半錠銀子什麼時候給呢?憨子就問了,買馬的看憨子憨頭憨腦的,於是就回答了這樣一席話:“你到月圓的時候取錢來吧,我姓西北風,名叫通百家,家住萬人坑,門前長棵吊刀樹,樹下有一殼穀,東臨打錘不吵架,西靠吵架不打錘。”說完牽上馬就走了。
憨子犯難了,回去趕緊問自己的媳婦蕎麥姑娘,媳婦一聽,這有什麼,不過是一樣的話兩樣說,說法不同罷了,掌櫃的問你,你就說錢到十五再給,馬賣給一個叫寒路的人,他家住在城裏邊……
果然到十五日那一天,憨子按照買馬人的說法,到城裏在鐵匠鋪和書坊中間找到了買馬的人。買馬的人感到很詫異,就問:“憨子你是如何找上門的?”憨子是老實人,把回去問媳婦,媳婦怎麼說,他是按照媳婦的說法找上門的。於是買馬的不但還清了馬錢,還請憨子在街上飯館裏吃了一頓,臨走時還托憨子給他媳婦帶了禮物:一個肉夾饃裏夾兩片豬肉和白菜,還有一個結層油饃上插一朵鮮花。憨子高興地回家了,媳婦一問錢給了,還托人給你帶來了禮物,憨子趕緊掏出來給媳婦,媳婦接過來打開一看,就哭了,憨子詫異了,就問:“你哭什麼哩?”“憨子你多憨呀!人家羞辱我哩,人家罵我一棵白菜給豬哄了,鮮花插在牛糞上了……”憨子不言語了,晚上媳婦越想越後悔。
第二天一大早媳婦便回了娘家。過了幾天憨子過去叫都不回來,媳婦並提出不跟憨子過了,憨子沒法,就問鄰家,鄰家問這事是如何引起的。憨子就把如何買馬如何要馬錢的事對鄰人學說了一遍,鄰人說你何不找那買馬的去。憨子就去找那個買馬的,買馬的便說:“我給你出個主意,哪一天你媳婦家門上人又多又熱鬧的時候,你就去。去時牽上一匹馬,背上兩副馬鞍,去了也不要上她家去,隻在門上轉悠。”
恰巧正月裏,丈人家門口鬧秧歌社火,非常熱鬧,這天憨子牽上馬背了兩副馬鞍去了,他照買馬人所說的也沒上媳婦家,隻是拉上馬在門外轉悠。媳婦出來看熱鬧了,一看憨子拉著一匹馬,背著兩副鞍子,臉紅了,人家罵她哩,一馬不背雙鞍,一女不嫁二男。回去給娘一說:我回去了。跟上憨子就走。
從此以後,蕎麥姑娘再也不提不跟憨子了,不久憨子同兄嫂也分了家。
(吳鎖柱口述 吳百順整理)
和尚在哩,沒我了
從前一個老人有三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了人了,他要考察三個兒子看誰能行,將來在他過世之後好當這個家。
一天,他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說:“你們說已經長大了,現在我給你們準備了一些銀兩,每人一份,看誰能拿這些錢在外邊學到一些本領回來,將來好當掌櫃的,主持這個家。”
三個兒子各自背上老人為他們準備的那份盤纏出發了。他們走了一天,晚上住在一個客棧裏,老三腿癢的不行,於是就摟著老二的腿搔了起來,而且越搔越癢。老二就喊:“你搔我的腿做什麼?”老三說:“我癢的不行。”店家知道了就說連自己腿都弄不清的人還有什麼出息,還能學什麼本領,快回家算了。於是第二天老三就把自己的那份銀子給了老大回家了。
老大、老二又走了一天,晚上又住在一個客棧裏,夜裏天下起雨來了,屋簷上的水順瓦溝流著。嘟嘟……老二起來小便,時間長了還不回屋,老大就喊:“你怎麼還不回來,不怕把你凍死了?”老二回答說:“我還沒尿完呢!”“你能尿多少?”“你聽還響哩。”開店的聽見了,就說這是屋簷水呀,這個連自己尿與屋簷流水都弄不清的人還能學什麼本領,快回家吧!於是,老二就把自己那一份銀子也交給了老大也回家了。這樣老大背上全部銀兩就出發了。
他走得匆忙,錯過了宿處,晚上借宿在隻有一個和尚的寺院裏。他晚上與和尚住在一起,這個寺院破敗,香火不旺,和尚受夠了清寒,有心想要還俗,苦於沒有機會。這時一看住下這麼一個背著好多銀兩的人,便起了邪念,半夜把老大的衣服偷著穿上,銀子一背跑了。
第二天,老大一看和尚不見了,急忙中穿上和尚的衣服。他在山泉洗臉看到水中是個和尚就哭了:“苦也!苦也!苦也!和尚在哩沒我了。”
老大穿著和尚的衣服回到了家,老人氣得說:“唉!一群廢物。”
(吳鎖柱口述 吳百順整理)
三個女婿拜壽
從前一個老漢有三個女兒,都出嫁了。
這一年喜逢老漢的七十大壽,人活七十古來稀嘛,壽宴則要特別隆重。一天三個女婿聚在一起商量壽禮的事,大女婿說:“今年是嶽父七十大壽,非比往年。人常說五年、六月、七日、八時,所以我建議咱們把禮物準備的隆重一點。”
二女婿說:“是啊,應該的,應該的,我看咱們準備的一樣吧。免得到時候一個日弄一個,弄得麵子上不好看。”
三女婿說:“既然老大主持這事,就讓老大決定,你說送啥就送啥。”
老大於是提議到:“我看咱們每人準備一壇子酒,到時候叫人抬著風風光光地進村,多體麵啊。”
老二、老三隨聲應道:“行,行。”就這麼定了,還給老丈人報喜說:“您老今年過壽,席麵上酒水就不用準備了,到時候我們三人決定每家送一壇酒,三壇酒還怕不夠?”老丈人說:“怎能這樣哩!我自己多少也應準備一些,哪能光喝你們送的酒,客人知道了會笑話的。”老漢一聽非常高興,我的女婿多孝順啊!
過了些時日,老漢想:有三個女婿送的三壇酒,我自己不妨弄上點涼水,到時候往一塊兒摻和,客人也就喝不出來了,能省的盡量省點,於是老漢準備了一口大缸,倒進去一桶涼水,等著三個女婿送來的酒。
大女婿回去想:三壇酒老丈人再準備上一些,我何不投個機,把他倆日弄一下,弄上一壇清水送去,到時候往一塊一摻和,客人們也就喝不出來了。
二女婿如法炮製也弄了一壇涼水。
三女婿也一樣,如同提前商量一般。
壽辰這天,三個女婿叫家人抬著各自準備的禮物,風風光光吹吹打打著拜壽來了,老漢早早站在門口迎接來賓:“他大姐夫,你來了,我準備一口酒甕,裏邊有我自己也準備的一些酒,就倒在甕裏吧。”
二女婿禮物也到了,倒到甕裏。
三女婿也一樣。
三壇“酒”和老丈人的“酒”倒了滿滿一大缸。
這天場麵很宏大,遠近親戚朋友四鄰八舍都來了,酒席擺了幾十桌,酒菜端上去了,客人入席就座,老漢高興地說:“喝喝,放開的喝!今天的酒多著哩!”開席了,連不會喝酒的客人都成海量了。隻見斟酒的不斷地添酒,卻沒有一個臉紅的,有的人還說:“的確是好酒,你看多順口。”有個斟酒的奇怪了,今天這些人怎能有如此的海量,到底是什麼酒。拿起酒壺一嚐,生氣地嚷道:“什麼好酒,全是涼水!”這一句話道出了真相,大家的談話隨之就停止了。老漢說:“我就不信!”端起酒杯一嚐全是水,一點酒氣都沒有,氣得臉色發白,但又無法發作,因為他準備的“酒”也是涼水。三個女婿臉紅到脖子根粗,不敢吭聲。客人認為他待客不敬,有的竟離席而去,弄了個不歡而散。
(吳鎖柱口述 吳百順整理)
長工與地主
從前有個地主,為人非常吝嗇。他雇長工,既想讓人多幹活,又怕人家吃得多,一般人都受不了他的氣走了。
一天,來了個小夥子想治治吝嗇鬼的毛病。他來到地主門前,問:“聽說你雇人哩?”“就是哩。”地主回答道。他們三言兩語就說定了。
吃飯的時候,小夥子不停地夾著盤子裏的菜吃著,地主心疼了,說:“小夥子,菜是飯的引子,哪有不多吃飯光吃菜的理。”長工一聽地主嫌自己吃的菜多了,也沒吭聲,夾起一塊菜在嘴嚼了嚼,吐出來放回盤子,接著咬了幾口饃頭,又夾一塊菜放在嘴裏嚼了嚼放回盤子。地主氣的說:“你這是做啥哩?”“我把飯已哄下去了。”吃了飯小夥就下地去了,吃晚飯的時候,地主為了省油不點燈,小夥子問:“掌櫃的,怎麼不點燈呢?”“鼻子底下就是嘴,熟路,不會跑岔的。”長工聽了也沒吭聲,晚飯端上來了,長工夾起一筷子辣子往地主眼睛裏就塞。地主嚷嚷開了:“你怎麼了?”長工回答說:“掌櫃的,我到你們這裏人生地不熟的,把路給跑岔了。”
(吳鎖柱口述 吳百順整理)
十不足
從前有個孩子爹媽去世早,他孤身一人風餐露宿,顛沛流離,挨門乞討,靠討飯維持生活。有一年初冬他走在路上看見一條小白蛇快要凍僵了,多可憐呀!你我都一樣,那孩子非常憐惜那小白蛇,在惻隱之心的驅使下,他把小白蛇揣到懷裏,用體溫暖活它,討得些好吃東西喂它,小白蛇要冬眠了,他在自己的破籃裏,墊了些破棉絮,把小白蛇小心翼翼放在棉絮上,又在它的身上蓋上爛套子破衣服。
春天來了,小白蛇蘇醒了,他又給小白蛇討吃的,每天不管自己吃飽吃不飽,但都叫小白蛇吃飽,他們就這樣挨門乞討,走州過縣,沿街串巷,日同吃,夜同眠,幾年下來,小乞丐長成了大後生,竹籃換了好幾個,小籃子也換成了大竹籠了,叫花子再提不動小白蛇了,他長大了,再不能討飯了,決定幹一番正當營生,便把小白蛇放歸大自然,他提著小白蛇來到了山林邊,把小白蛇取出來,然後對小白蛇說:“你已長大了,我也提不了你了,我也再養不了你了,你自謀生路去吧。”小白蛇開口說話了:“恩人,你對我有養育之恩,我會報答你的。”說著眼裏滾出淚珠來,乞丐也哭了,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小白蛇。
小夥子決定給人扛長工先混口飯吃再說。他來到一個村子,有一個員外家雇人,很快就找下活了。
再說,這個員外有良田千畝,家產萬貫,城裏還有經營的門麵生意,是遠近聞名大富人,膝下有一兒一女,兒子也成了家,單丟下小女尚未嫁人,有一年老員外在南海做生意,獲得一顆碩大的夜明珠回來給了心愛的女兒,女兒一見寶珠,甚是喜歡,日不離手,夜不離身,一會不見都不行。一天天氣晴朗,員外女兒在花園裏玩耍,不小心把珠子滾到園子裏的水井裏了。員外女兒失去了寶珠,如同掏取心肝,整日以淚洗麵,茶飯不思。員外見女兒日漸形瘦,急得名醫廟醫都看了,偏方正方都用了,就是不見好轉,也派了幾撥人下井打撈,都沒有結果,看來隻有那顆寶珠能救女兒的命了……於是就懸賞誰能撈出那顆寶珠,就把女兒許配給誰。
榜文一張貼四村,八屯街坊鄰裏都知道了,可就是沒人前來揭榜,小叫花想到了小白蛇臨別時說的話,就來到了曠野裏,喊道:“小白蛇,你在哪裏?”一陣風吹過小白蛇就來到麵前,那蛇長得比先前更粗更長了,問:“恩人,你有啥事需要幫忙?”叫花子把上麵的事對小白蛇一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如今窮的上無一瓦下無插針之地,這事成了就什麼都有了。“恩人,你回去就揭榜,晚上我來幫你撈。天明就會得到寶珠的。”
第二天一早,叫花子把寶珠交給員外,員外立即給女兒送去,女兒見到失而複得的寶貝,破涕為笑,當即就能下床了。老員外沒有食言,給叫花子換了一套衣服,視若上賓對待,安排房子,派去丫環,商量說等小女身體複原後擇日完婚。
員外把此事對小女兒一講,女兒當即要見未來的女婿。叫花子新衣服一換,人也精神了,員外女兒心裏甚是喜悅。於是,他們整天形影不離地一同玩耍,一同出遊。
員外忙著為女兒操辦婚事,把莊院一分為二,田地一分為二,丫環仆婦,長工一應俱全。
結婚那天請了大戲連唱三日,遠近親朋,做官為宦的地方名流都請到了,新婚之夜,叫花子給新娘子述說了打撈寶珠的全部過程,媳婦聽了非常感動,她讓下人特備一桌酒席,讓叫花子請小白蛇來做客。
第二天晚上小白蛇被請來免不了祝賀一番,臨走時小白蛇對叫花子說:“恩人,你現在應有的都有了,你們兩人就恩恩愛愛好好過日子吧,以後有啥需要幫忙的,盡管叫我。”說完就走了。
小叫花就這樣過上了富人的日子,幾年下來過膩了,心想弄個官當當,他又想到了小白蛇。
叫花子找到了小白蛇,他把自己的想法對小白蛇一講,小白蛇說:“讓我試試吧!”
過了幾日,在當地縣老爺大堂上,出現了一條大蟒蛇,縣老爺嚇跑了,差人、捕快、衙役,把它沒法子,縣官不敢坐了,朝裏再派又沒人敢來。皇上沒法張出榜文,說誰能趕走這大蟲,就委任誰做此縣的縣長。榜文一出小叫花知道這是小白蛇所為,當即揭榜,來到縣衙大堂上,隻對大蟲擺擺手,大蟒蛇就走了。叫花子當即走馬上任,成了當地的父母官,叫花子又如願以償了。
又過了幾年,叫花子縣官也當膩了,又想成為眾所周知的大英雄。於是他又找到了小白蛇商量此事,小白蛇說這事難辦,是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免不了生靈塗炭,百姓遭殃。不過恩人你要辦的事,我還有不辦之理,你回去等著吧!
過了些日子,在某地官方大道旁一座山林裏,有巨蟒傷人,傷的路斷人稀,地方官吏組織了幾次圍殲,損失慘重,沒有結果,連忙加急戰表,申報朝廷,皇帝又派幾支正規部隊圍剿,也是以失敗而告終。舉國上下沒法,於是皇帝又張出榜文,懸賞捉拿巨蟒。誰趕走了巨蟒,誰將成為當今世上最大的英雄。
叫花子想到出手時候到了,當即揭榜,並答應朝廷不用一兵一卒,不帶任何武器,孤身一人前去趕走巨蟒,滿朝文武都驚得目瞪口呆,以為聽岔了。
他隻身來到山林裏,小白蛇見了叫花子,說:“恩人,你如今官也作了,也將成為全國人民崇敬的大英雄了,名也有了,利也有了,我在讓你成為大英雄的過程中也損失不少了,耗去了我多少年的功力。你如果再想見我的時候,請到大興安嶺的長白山來找我。”
叫花子隻身一人趕走了巨蟒的事一下子傳遍了朝野,皇帝親自召見,禦賜金匾,成為當朝的大英雄。在家鄉也享受“萬戶”俸祿,門前豎起了雙旗杆,立了牌樓,連祖墳都翻造一番,真是享盡人間富貴。
又過了幾年,當朝皇帝的女兒得了一種病,禦醫治不了她,遍請海外名醫,其中一位名醫能看此症,但有一味藥便是巨蟒的膽,朝野遍尋弄不到,皇上急得沒法又放榜懸賞求藥。榜文說:“誰能搞到巨蟒膽,便是當朝駙馬。”叫花子又想到了小白蛇,於是他又揭了榜文,被差人衙役一節一節護送到京城裏,見了皇帝說他能在長白山搞到巨蟒膽,皇上當即派了一個禦林軍衛隊護送出發。
叫花子來到長白山下,他讓衛隊在山下等著,自己騎了一匹快馬,拿了一口寶刀,上山找小白蛇了,他來到山上連呼三聲“小白蛇”,山林裏地動山搖,小白蛇比先前長得更大,他對“小白蛇”把上述事情一講,“小白蛇”心裏想世上還有此等人,你救我,我已報答了你,讓你在人世間擁有的都有了,如今你貪圖富貴要我的命,看來你的心永遠不會滿足,這種人還敢留在世上嗎?它沒言傳,口一張如同一個窯洞,叫花子以為小白蛇讓進去取膽哩!就邁著大步走了進去,巨蟒口一合叫花子就死在裏邊了。
(吳鎖柱口述 吳百順整理)
代王廟傳說
黃陵建莊川河源頭雙廟梁下的溝裏頭有一個破敗的小廟,叫代王廟。相傳在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在玉華宮避暑、休閑。時值金秋時節玉華山紅葉爛漫,美麗如畫,太宗目睹美景頓時遊興大發。遂率文武群臣沿雙廟梁一路觀景,吟詩。隨從不時地把山上透熟的野山楂、野葡萄遞到太宗手上,不知不覺已來到現在代王廟這個地方。隻聽得嘩啦啦一聲巨響,從林中竄出一隻猛虎來,身長八尺有餘,尾巴拖地直向走在最前麵的太宗撲來。隨從的大臣驚呆了,個個不知所措。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從林中跳出一個黑臉大漢,手持短把利斧,斧刃足有八寸長,呈月牙狀,衝在太宗前麵。猛虎見狀,先是往後一蹲,猛向前撲過來,大漢一看猛虎似橫空出世之態撲來,忙把身子往下蹴,虎從頭頂上過去撲了個空,落地後摔了個大跟頭,老虎從未遭受此等奚落,更是怒火中燒,轉身又向大漢撲來,此時大漢不慌不忙地往下一蹲把斧舉過頭頂,隻見猛虎從那大漢頭上衝過去後,趴在地上頭擺兩下,再也不動了。太宗及群臣個個目瞪口呆,不知所以。原來大漢知道老虎取食就是有猛三撲的本領,當猛虎第二次向他撲來他把利斧舉過頭頂,借用虎勢虎力把老虎腹部劈成大口子,老虎衝過頭頂後,落地腸子流出一地,哪裏還能動,李世民及群臣得救了。
李世民前來詢問恩公姓名,才知此人是當地的一個獵戶,姓李,名叫李山風,在山上正行走間發現猛虎傷人趕來營救。太宗為感謝大漢的救命之恩,欣然禦封其李為山大王(即山代王),代王死後當地群眾為紀念他,在此為他修了代王廟,世世代代紀念他舍己救人的功德。
(鎖柱口述 吳百順整理)
父子之心
某地有位老年人,他和老伴辛辛苦苦,省吃儉用,百般嗬護抓養了兩個兒子,兩個兒子長大後成家立業,各自分居另過。老伴過世後,隻有老漢一人,既不能勞動,也沒有收入,更不會做飯,生活過得非常貧困可憐,兩個兒子誰也不管。他迫於無耐,籌借了些路費,獨自奔波去找遠在外地的孩子他舅(俗稱“室弟”“內弟”“小舅子”)。他室弟在外經商,生活倒也富裕,熱情地接待了姐丈(俗稱“姐夫”)。內弟向姐丈說:“你什麼都不要幹,我能養活起你,你就在我這裏頤養晚年。”過了一段時間,老漢感到長期住在親戚家,多有不便,始終不是個辦法,最後還得回家,落葉歸根。於是他向室弟提出要回老家去。他內弟一再想勸他住,老漢總是執意不肯。室弟說,你硬要回老家,可先不要忙,過一段時間再走。我給你個任務,每天到河灘閑轉時,順便揀幾塊好點的青石子帶回來,暫時放在我家保存。過了近一年時間,老漢揀回好多青石子,他內弟請木匠做了兩個精致的木箱子,油漆彩畫,堅固耐用,把他姐夫揀回的青石子裝了進去,上拴加鎖,鑰匙放在室弟家保管。
老漢和他內弟回到老家以後,兩個兒子都認為父親掙回了銀子,還有他舅父給的銀子,裝滿了兩箱,都非常殷勤地招待父親與舅父,而且都爭著要管理老人的生活,養活到老。他舅父當著姐夫和兩個外甥的麵,協商調解,最後決定,弟兄兩人每人輪流一月,管理好老人的吃穿住用,誰也不許虐待老人,木箱放在老人的炕頭,誰也不許動,鑰匙由我保管。等到你父過世後,我要親自回來安葬,並處理後事。此後,老漢的生活不僅得到保證,而且過得安閑舒適。
若幹年後,老漢謝世,他舅回來,兩位兒子倒也稍好地安葬了老人。他舅臨走時從衣袋裏掏出鑰匙,分別交給兩個外甥,每人一把,並說,兩個箱子的東西都相同,輕重都一樣,你弟兄每人一箱,不必爭多說少。隨之騎馬上路走了。
兩個兒子送走舅父後,回來打開箱子一看,全是青石子。
這就是人常說的俗話:“當家心在兒女上,兒女心在石頭上。”
(白振學搜集整理)
三女婿拜年
從前有位老嶽丈,他有三個女婿,大女婿是個文職,二女婿是個武職,均看不起務農的三女婿莊稼漢。在一次春節給嶽丈拜年時相遇,老大和老二不想和三女婿同桌進餐,於是就以做詩為由,以便實施分開吃飯。老大提出做詩,請嶽丈擬題。嶽丈說,做詩必須有“尖、圓、懸、選、官”五個字入詩,字句長短不限,順口押韻就行,但還要聯係到自己的身份。大女婿做詩:
我的筆尖尖又尖,我的硯台圓又圓。
我執筆寫字懸又懸,有朝一日開科選。
選我一個閣樓官。
二女婿詩作:
我的篆頭尖又尖,我手拉弓弦圓又圓。
我射出羽箭懸又懸,有朝一日開科選。
選我一個侯位官。
三女婿老誠憨厚,雖沒有文化,但腦瓜非常聰明,所以對於做詩也不示弱,他想了一下也做詩一首:
我的鏵頭尖又尖,我的草帽圓又圓。
我的鏵頭入地懸又懸,有朝一日開科選。
選我一個務農官。
老嶽翁與文武女婿隻得承認就是,同桌入席吃飯。
嶽丈與三位女婿在酒罷上飯之際的空間,二女婿又提議做詩取優,否則另桌用餐。嶽父擬題,詩中必須有“事、翅、都、是”四字入文,以試才學。大女婿做詩:
蠶和蛾是一事,蛾比蠶多兩翅。
人都說蛾是蠶變的,不知是也不是。
二女婿詩作:
老鼠和蝙蝠好像一事,蝙蝠比老鼠多兩翅。
人都說蝙蝠是老鼠變的,不知是也不是。
三女婿看到老大和老二所戴的暖帽都有帽翅,稍加思索也做詩一首:
咱們三個是一事,你兩個比我多兩翅。
人都說你倆是我變的,不知是也不是。
三女婿的這首詩既應酬了場麵,又給自己爭得了同桌進餐的席位,還戲謔了兩位連襟。兩位連襟不得不羞愧承認。
嶽父與三位女婿宴罷用茶時,老丈人也提出做詩,擬題為:我騎馬去相距百十裏的某地,騎去又騎回打個來回,你們每人作一首詩,要用最形象的比喻,生動地形容我往返速度之快,以行速取勝。大女婿詩作:
嶽父騎馬去某地,擦根火柴作標記。
騎去又騎回,火柴還未熄。
大家稱讚既形象又快。二女婿詩作:
嶽父騎馬去某地,手提鐵釘作標記。
騎去又騎回,鐵釘未著地。
大家拍手稱讚更形象更快速。三女婿見父母和妻姐妹弟都在場,想了一想作了首笑話詩:
嶽父騎馬去某地,挑擔各放了個屁。
騎去又騎回,肛門還未閉。
大家更是傻笑不已,這既應付了場麵,完成了做詩任務,還辛辣地耍笑了兩位連襟。
(白振學搜集整理)
“宰相肚裏能撐船”
古代某朝有一個宰相,年逾古稀,納一年輕小妾。因這宰相妾女眾多,宰相很少到這小妾處來,這小妾耐不住寂寞,便和朝裏一個小夥私通。
中秋節夜,這個小夥又和宰相小妾偷情。宰相這晚想起了小妾,就來到小妾住處,走近門口,聽到屋裏有人說話,便停腳細聽,聽到小妾對那小夥說:“你像棉堆一樣。”小夥回應:“你像粉堆一樣。”小妾又說:“我那個死老漢像幹柴一樣。”說畢,隻聽屋內發出互相親熱的響動。
宰相門外聽得真切,頓時火冒三丈,本想叫人捉住這對狗男女問罪,但仔細一想不妥,這件醜事一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在朝中不是有損於我宰相名聲嗎?更害怕這對狗男女一旦醜事外揚,再走絕路。沉思後,便留詩一首題於牆壁:“八月十五日升東,忽聞屋內有人聲,粉堆抱定棉堆親,幹柴便在門外聽。”
到了半夜,那個小夥離開小妾住處回家,走到門外,見牆壁有詩一首,知奸事已敗露,也索性留詩一首:“八月十五月正南,你家女人把我纏,大人不記小人過,宰相肚裏能撐船。”
黎明,小妾起來,到院內一看兩首詩,也留詩一首:“八月十五月偏西,為給老爺添歡喜,倘生一男並半女,誰在槽頭認馬駒。”
後來,人們就把小夥詩句裏的“宰相肚裏能撐船”這句喻寓寬宏大量。
(張海斌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