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哲人說:“老年遭受艱難困苦是不幸的,這道理人們普遍知曉。少年未經艱難困苦也是不幸的,這道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的。享樂在先,或許令人羨慕。但這隻是一個過程,不會永遠樂下去,走到終點便是苦。吃苦在先,同樣也是一個過程,不會永遠苦下去,走到終點便是甜。”有人說,人的一生誰都難以躲過吃苦,如果該吃苦的時候不吃苦,那麼到了不該吃苦的時候就一定會吃苦。由此可知,一個人不管在哪裏做事業,欲想成功,永遠是需要操勞的,欲享福而事業成功,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想有所建樹,那就要經受很多的磨礪。所以,困難並不可怕,不要去躲避它,不要總想著過順風順水的生活。優越是滋生失敗的溫床,艱難才是成功的助推器。
5素位而行,知足才能常樂
素位而行,不尤不怨。——《增廣賢文》
譯文:
根據平日所處的地位而行事,不責備怪罪他人或自己,也不埋怨他人或自己。
國學鏈接:
關於《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修改,稱為《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不詳。
《增廣賢文》這本書對人性的認識是以“性本惡”為前提的,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親情。因此,《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麵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麵前。此書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釋道各家經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四個方麵,一是談人及人際關係,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
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裏,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由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這些內容有其消極的一麵,但它倡導行善做好事,則是值得肯定的。《增廣賢文》中也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
《增廣賢文》雖以道家思想為主,但對儒家的說教並不排斥。文中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而這些觀點體現了正統的儒家精神。正是由於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製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語句通俗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此書中的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諸子之言:
《論語·學而》中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譯:孔子說:“君子對於飲食沒有過分的要求,隻要能夠飽足就行了。對於居住之處也沒有太多的講究,不求安逸享受,隻要安全就可以了。對於世事反應機敏,但是言辭謹慎。到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的國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修養自己的仁德,如此可以說是‘善於學習的人’了。”)
《中庸·修身》中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譯:君子以其當下的地位行事,不謀求本職之外的事。居富貴,就按富貴人的身份做事;居貧賤,就以貧賤人的身份做事;居夷狄地區,就按夷狄地區的標準做事;處憂患之境,就做憂患中可以做的事。君子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悠然自得的。居上位,不欺淩下位的人;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品行而不苛求他人,就沒有什麼抱怨。上不抱怨天,下不埋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