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以友輔仁:社會交際中達仁之道(3)(3 / 3)

精彩典故:

孔子裁決

孔子東遊列國,一天,他遠遠地看到兩個獵人指手畫腳,好像為了什麼事在爭論。孔子過去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們在爭論一道題的答案。矮個兒獵人說三八等於二十四,而高個兒獵人卻說三八等於二十三,爭得麵紅紅赤,依然彼此不服。他們請孔子做一個裁決,誰的答案正確,對方就要付出一天所獲的獵物。

孔子聽後,裁決矮個兒獵人輸了。對於這個結果。矮個兒獵人當然不服氣,他氣憤地指責孔子:“三八二十四,這是連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你是聖人,卻認為三八等於二十三,看樣子你隻不過是徒有虛名啊!”

孔子回答道:“你說的沒錯,三八等於二十四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你堅持就行了,為什麼還要因為這種簡單的問題而爭論不休呢?有這個時間,你可能又打到許多新獵物了。”

矮個兒獵人若有所悟,孔子接著說:“他雖然得到了你的獵物,但他卻得到了一生的錯誤;你雖然失去了獵物,卻得到了深刻的教訓!”高個兒獵人在旁邊聽了,也深有感觸。最後,兩個人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於是他們共同向孔子道謝,並握手言和。

老子不駁

老子是一個生活態度非常淡然的人,他非常崇尚不較真的處世哲學。

一次,有一個人去拜訪老子。到了老子家中,他看到室內淩亂不堪,心中感到吃驚。於是,大聲貶損了一通,罵老子愚不可及,便揚長而去。翌日,他又回來向老子致歉。老子淡然地說:“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實對我來說,這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如果昨天你說我是馬的話我也會承認的。因為別人既然這麼認為,一定有他的根據,假如我頂撞回去,他一定會貶得更厲害。這就是我從來不去反駁別人的緣故。”

現代鏡鑒:寬容是高明的交友之道

鏡子的表麵光滑平整,但在顯微鏡下麵,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巒”。同樣的道理,朋友身上有某些毛病、缺點本無傷大雅,可如果你硬是要將其放到“顯微鏡”下去明察秋毫、過分挑剔,那麼他在你眼中恐怕是罪不容誅、無可救藥了。

所以,人際交往中,有些事情過於認真和苛責就會失去朋友的信任和友誼。反之,如果能夠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而存小異,那麼你將獲得的不僅僅是友誼,還將有別人的尊敬。

戴爾·卡耐基是美國的教育專家,也是著名的成功學家,他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老手”,然而早年時,也曾犯過這方麵的錯誤。

有一次,卡耐基與朋友法蘭克·葛孟去參加一個宴會。在宴會中,有一位先生給大家講了一段幽默故事,在故事中還引用了一句話,意思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並補充說這句話是出自《聖經》。

卡耐基知道這句話並不是出自《聖經》,而是出自莎士比亞的著作,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提出了反駁的意見。那位先生也絲毫不示弱,立刻反唇相譏說自己沒錯,語氣中透露出些許惱怒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