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真的就是外星人造訪地球時留下的遺跡嗎?有“外星人遺址”的白公山。
記載柴達木盆地目前發現的人類活動的文物資料表明,這一地區的人類最早活動時限可追溯到上萬年以前。所見的出土文物,遠者為獸骨、石器、陶器或皮革,近者為青銅器、刀箭、衣物等等,雖然也有毛紡織品,但都工藝簡單,製作粗糙。在此之前從未有過鐵管之類的現代工業品。加之柴達木盆地自然條件惡劣,人煙稀少,當地人從未找到有關此地工業的片言隻語的記載。解放以後,國家曾經幾次大規模開發過柴達木,但根本未在白公山的周圍施T過。
據當地人回憶,除了白公山北草灘偶有流動牧民外,這一帶沒有任何居民定居過,所以可以肯定這裏不可能是古人或現代人的遺址。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這是外星人的遺址。他們的依據是柴達木盆地地勢高,空氣稀薄,透明度極好,是觀測天體宇宙理想的地方,外星人如光臨地球,白公山應該是星際交往的首選地點之一。
白公山山腳下的岩洞。令人吃驚的是一根直徑為40厘米的大鐵管從山頂斜插到洞內,由於多年的鏽蝕,現在隻能看見半邊管壁。白公山山腳下依次分布著三個岩洞,中間的岩洞最大,而其餘的兩個已經被坍塌的碎石掩埋。中間的洞離地麵約有2米,洞深約6米,最高處約8米。與通常所見的岩洞不同,它有點兒像人工開鑿的洞。洞內上下左右都是純一色的沙岩,除了沙子之外,沒有任何雜質。令人吃驚的是,一根直徑為40厘米的大鐵管從山頂斜插到洞內,由於多年的鏽蝕,現在隻能看見半邊管壁。另一根相同口徑的鐵管從底壁通到地下,隻露出管口,可以量其大小,卻無法知道它的長短。洞口處十餘根鐵管穿人山體,鐵管之間的距離不等。這些鐵管直徑在10~40厘米之間。管壁與岩石完全吻合,不像是先鑿好洞後放進管子,而好像是直接把鐵管插入堅硬的岩石中。
洞口對麵約80米處就是波光粼粼的托素湖,就在離洞口40多米的湖灘上,又有許多的鐵管。這些鐵管順東西延伸,從殘留的鐵管形狀上看,有直管、曲管、交叉管、紡錘形管等,形狀奇特,種類繁多。托素湖裏,也有一些鐵管,有的露出水麵,有的隱藏在湖水裏,形狀、粗細同湖灘上的鐵管相類似。
這裏的鐵管樣品曾被送到錫鐵山冶煉廠化驗室進行化驗。化驗結果證實這些鐵管的時間已經很久遠,而且樣品中有無法化驗的元素。這更增加了鐵管的神秘程度。
白公山存在“外星人遺址”的消息被媒體披露後,引起了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的關注,經探訪,人們猜測:
1.是不是史前期留下的遺物?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屆人類之前,還有一次人類史,他們的工業、文化水平遠高於現在,這屆人類被冰川滅絕了,但其遺物猶存。這個說法顯然不存在,因為這一帶未見到任何冰川活動的跡象。
2.鐵管是化石嗎?如蘆葦等類的莖管植物化石,在高壓下形成了鐵管。但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任何動植物化石,隻能保持其原樣,而不可能形成有規律、有排列方向的鐵管。而且這一帶的沙石沒有成化石的條件。
3.特殊地質現象說。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鄭劍東曾赴此處實地考察,認為所謂“外星人遺址”應該是一種特殊的地質現象。據鄭教授介紹,這些奇特的管狀物分布在距今五六百萬年前的第三紀砂岩層中,都呈現出鐵鏽般的深褐色,成分以氧化鐵為主。談到管狀物成因,鄭教授表示有多種可能。一種是植物埋葬形成的化石;另外管狀物也可能是砂岩層快速沉積形成,這在沉積岩石學上是很常見的現象。鄭教授還說:“從科學探秘的角度講,這些管狀物的確存在許多謎團,比如尺寸之大國內罕見,但如能深入研究,我相信‘外星人遺址’的真正成因不久會大白於天下。”
4.外星人的選擇。有關專家認為,以外星人的眼光看,柴達木盆地是星際交往的最好之地,首先,托素湖和可魯克湖非常醒目;其次,白公山也很容易辨識。可見這裏是外星人進入地球後,來去起落的最理想地點。
5.海底沉船說。億萬年前,柴達木盆地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歐亞版塊的漂移、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造就了群山環繞的高原盆地。於是,就有了一個更具想像力的說法——一艘類似“諾亞方舟”的巨船擱淺於此。滄海桑田,鬥轉星移,這艘巨船被風沙掩埋,形成了現在的狀況,而那些形形色色的鐵管則是巨船上的構件。
各種猜測和說法縈繞不去,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即對以上的種種說法,需要有更強有力的證據和更加縝密的科學分析來證實。
重慶“天坑”:外星人的工作基地
與長江三峽毗鄰的重慶奉節縣有一個神秘莫測、堪稱世界之最的特大型天坑,因它位於該縣境內小寨村,故被人們稱為“小寨天坑”。
所謂“天坑”,從地質學角度解釋,即“漏鬥形下陷地貌”;又一說是數億年前隕星撞擊形成。天坑邊沿由峭壁懸崖圍成,呈桃形,短徑520米,長徑622米。坑內四麵山峰向下延伸,鐵壁般合圍成漏狀,直至坑底。站在天坑邊沿向下俯視,目光一落千丈,令人魂飛魄散;站在坑底向上仰望,仿佛就在十八層冥冥洞府之中,肅殺陰森,令人毛骨悚然,廣闊的天空隻留下一個小小的亮點。坑底一條陰河從西南方流向東北方,露出段為110米,寬約4米,河水黑綠,但清澈見底。
1997年4月,一支由英國考古學家威廉·霍德博士、天文學家敦切利薩博士、地質學家威爾金斯博士聯手組成的科學考察隊抵達奉節小寨天坑。他們決定在以往基礎之上力爭得到新的資料、數據,通過對天坑成因等進行詳細研究,以揭開其神秘的麵紗。俯瞰“小寨天坑”。
4月17日上午,天氣晴好,考察隊沿西過一條羊腸險徑下到天坑底部,由密密麻麻的海螺、貝殼化石凝結成的岩層近看“小寨天坑”。所謂“天坑”,從地質學角度解釋,即“漏鬥形下陷地貌”;又一說是數億年前隕星撞擊所成。呈現在他們麵前。待安裝好超導遠紅外探測攝像器,從天坑底部自下向上對數百米的峭壁做逐一圓周掃描時,考察隊發現,峭壁內約6米深處竟隱藏著7隻直徑為4米的大圓球!這些大圓球呈曲線排列,球麵上還刻著一些無法破譯的文字和符號。經“裂變徑跡法”測定,圓球距今有7500~8000萬年,主要成分是金屬鈦,而包裹圓球的岩石密度和月球表麵岩石的密度差不多,這使大家驚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