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發現千年女屍(1 / 3)

西周微刻技術來自何方?

1976年,考古學家在陝西岐山縣古周原鳳雛村裏發現了西周甲骨文,現在保存於陝西省岐山縣文物管理所,它們大都是3000年前周文王晚年到周康王初年的作品。其中很多內容是以前發現的古文字中所沒有記載的,極為珍貴。

這批甲骨文共293片,上麵鍥刻的文字小如芥籽,需借助5倍以上放大鏡方可辨認。其中有一片卜甲的麵積僅2.7平方厘米,上刻細如發絲的甲骨文字共30個,個別字體徑方不足毫米。

這些文字需要借助數倍以上的放大鏡才能辨別得出。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文字是怎麼刻上去的?考古學家聯想到2002年在陝西寶山村商代遺址燒烤坑出土的一枚距今3000多年的銅針。針首又尖又細,末端有一微小鼻孔,孔徑僅0.1厘米。做工之精致讓現代人為之驚歎。它是做什麼用的呢?有人認為,就是刻甲骨文用的。當然,這也隻是猜測,沒有一定的根據。

那麼,當時的人們刻這些甲骨文幹什麼用出土精致銅針的寶山遺址燒烤坑。呢?是刻給誰看的呢?據專家研究,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多是周與商王朝的關係,商王狩獵及占卜之類的事情。這些內容之所以要微刻是因為關乎“軍事機密”。眾所周知,商朝是被周朝取代的,在滅商之前周人必須進行長期準備工作。“這些工作除了發展勢力,訪賢任能,研究周與商的關係,對商王行蹤進行偵察也是必不可少的。”於是記錄屬於國家機密,需要微刻。

有人推測,微刻辦法可能是想出來的,也可能是偶然發現的。如果是想出來的,說明微刻技術在當時就已存在,周王隻需要任用微刻能手就行。但也許當時並沒有什麼微刻藝術,隻是專門負責占卜及其觀察天象等職責的巫史在長期思想高度集中的狀況下視力得到了提高或者出現了眼疾,從而恰巧發生了看東西比實物大幾倍的情況,於是微刻出這些甲骨文。

當然,這一切還都屬於猜測,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怎麼完成如此精細的工作的?至今尚無定論。

用石器做的開顱手術

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生動寫照,這裏有關於5000多年以前原始人生活的點滴記錄,特別是一個頭骨上的發現,引起了人們無限的猜想和興趣。在大汶口出土的一個墓主的頭骨上,考古學家發現了三個小型的橢圓形穿孔,孔的周圍有明顯的刮削及骨組織修複的痕跡。這表明5000多年前的這位古人曾經接受過開顱手術並且在手術後還活了一段時間,因此被發現的頭骨上留下的不是清楚銳利的刮削痕跡,而是在手術部位留有明顯康複過的痕跡。這一切說明,這是一起成功的開顱手術,而且還是用石器做的!

沒有任何資料告訴我們,這位古人為什麼會接受開顱手術。但能證明的是:在大汶口文化時代,人們並沒有發明金屬器具,而隻會磨製鋒利的石器,甚至還會用骨頭做成骨針。於是可能的事實就是,這個人是用石器做的開顱手術並用骨針縫合了傷口。但是我們知道,薄而尖利的石片在承受過度壓力時會出現崩裂,在手術完成後還需要取出這些碎片。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成功止血、防止感染以及減輕病人痛苦的呢?我們無從知曉。

這是一個讓人大開眼界的發現。原始人所具有的高超醫術,讓我們不得不肅然起敬。可在生產力水平如此低的情況下,他們是怎樣做好這麼高難度的手術的呢?實在讓人困惑不已。大汶口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生動寫照,這裏有關於五千多年以前原始人生活的點滴記錄。

千年不腐的馬王堆女屍?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震驚了中國的考古界,在世界考古學史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因為,時隔2000多年,墓室女主人的屍體以及葬具和附葬品,都保存得格外完好。特別是女屍,在剛剛發掘出來時,皮膚還有彈性,這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然而事實就是如此。那麼,古人是采用何種辦法,使古屍保存得這樣完好呢?

經過分析、研究,人們發現了這樣幾種可能性。首先,是近似真空的墓室條件。墓室建築在深達16米的地下,上麵還有直徑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不透氣,不滲水,封閉極嚴。而屍體又殮人多達6層的厚木板塗漆棺槨之中,棺槨四周采用粘性和致密性很強的白膏泥、吸濕性很強的木炭填實。這層層“關卡”,使得水與空氣的侵蝕無能為力,從而造成了一種與外界隔絕的獨特環境,近於真空或即是真空。其次,人們在棺槨中發現了一種紅色的液體。這種液體無疑具有防腐的作用,是入葬時特意注入的防腐劑。這種特殊的防腐劑。可以殺死屍體和隨葬品入葬時附帶的細菌。在中國古代的藥物書中就有關於防腐劑的記載。但是,這種紅色液體究竟是由哪些物質所構成,至今還是個未解之謎。最後,在墓室密封之後,不但可消除外界光線、溫度、濕度等對於葬具、隨葬品和屍體的損害,而且在墓室裏形成了恒溫和相對穩定的濕度,使整個墓室處於一個固定的環境之中。更絕妙的是,當初發掘的時候,人們用時隔2000多年,墓室女主人的屍體皮膚居然還有彈性。探鏟往墓室裏打洞,結果從裏麵噴出了很強的氣流。這種氣流的急速噴出,說明墓室內的大氣壓高於墓室外麵。這種氣流是由於開始下葬時帶進去的細菌的作用所產生的沼氣,沼氣的積聚達到飽和,從而加大了墓室內的壓強。飽和的沼氣對於細菌有殺傷作用,而高壓也同樣使細菌無法生存,這與充氣罐頭的殺菌道理是一樣的。

此外,人們分析了其他方麵的原因,說起來也都不無道理。但對於棺槨中的紅色液體究竟為何物,卻無人能辨析出來,不知這一奇異的謎何時才能解開。

明代古屍500年不腐之謎

施工現場意外發現明代古屍,曆經500年,不僅屍身未腐、皮膚濕潤、柔軟有彈性,而且在酷暑八月,屍體摸起來居然寒冷如冰。神秘古屍引發眾多疑問,他是誰?又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他的不腐之身?

明代古屍驚現上海

2000年8月5日,上海鬆江區華陽鎮的派出所突然接到一個報警電話,當地農民在平整土地時無意之中挖出了一具屍體。當民警趕到現場,棺木已經被挖土機刨開,一具屍體臉朝下趴在地上,一身古代裝束。上海市公安局鬆江分局華陽派出所民警夏紀芳也在現場,當他走近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死者是名男性,從皮膚和麵容判斷不是一具現代屍體,但奇怪的是屍體竟然沒有腐爛,保存相當完整。

消息上報後,上海市鬆江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很快趕來,初步認定這可能是一座古墓。古墓中出現這麼完整的屍體,在場的人都覺得很奇怪。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更讓上海鬆江博物館館員楊坤嚇了一跳!他雙手接觸屍體的時候驚奇地發現雙手就如同伸到冰箱冷凍室一樣,異常冰涼。明代古屍。曆經500年,不僅屍身未腐、皮膚濕潤、柔軟有彈性,而且在酷暑八月,屍體摸起來居然寒冷如冰。

在尋找古屍隨葬品的時候,楊坤在古屍衣服中找到了一個戒牒。戒牒實際上就是頒發給佛教徒、僧侶或者是佛家弟子使用的一種身份證明,當戒牒的持有者雲遊四方到寺廟裏掛單的時候,需要拿出戒牒證明自己僧侶的身份。從戒牒來看,戒牒持有者名叫楊福信,成牒是明代正統四年頒發的,也就是公元1439年,距今大概五百多年。專家們初步推斷這具屍身就是這個戒牒的主人。

既然楊福信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已經死了五百多年,可他的屍身居然沒有腐爛,而且在酷暑八月的江南,屍身摸起來居然寒冷如冰,這該怎麼解釋?

此人為練武之人?

為了弄清楊福信的身份,專業人員開始在現場尋找蛛絲馬跡,在收集到的一些隨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武士木俑,還有一杆木製的鐵頭標槍。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專家康戈武發現,這杆木製標槍和一般習武的槍不一樣。槍頭是圓鏟形的,在古代兵器裏沒有類似的槍。可以判定這杆槍並非兵器。但是康戈武稱,在它背後曾經隱藏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武林秘史:在元朝,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對於本族人,他們提倡騎馬,摔跤,練武。但是對漢民族,則采取了禁武政策。於是漢族人在私下悄悄習武;在公開的場合,則以武打戲掩人耳目。武打戲當中,為了防止刺傷對方,就把槍頭做圓了。

隨葬的槍說明楊福信生前愛武,還有可能以武打戲謀生。這能否幫助人們解開他的身份謎團?古屍研究專家對楊福信進行了仔細檢查,發現楊福信皮膚濕潤、柔軟有彈性,有些關節居然還能活動。據初步測定,他的年齡在75到80歲之間。在檢查中,專家還有一個重大發現:楊福信的手掌比較大,特別是手掌的骨骼比一般人要大。這一特征,進一步說明楊福信生前很可能會武。因為常年練習武術,尤其是練掌的人,大量的練習會使手掌的肌肉發達,也能刺激骨骼增長。

屍體不腐難道是因為臨死前主動服毒?

陪葬的武士木俑、木槍以及超大的手掌,都說明楊福信可能習武多年。既然是武林中人,他的屍體不腐,難道會與江湖傳說裏的一些秘術有關?

在我國古代,江湖中流傳頗廣的一種秘術就是主動服毒,在臨終前的幾個月裏,堅持小劑量服用砒霜和水銀等毒物,這樣,身體裏積累起來的毒素能在死後起到防止肉身腐爛的作用。

但這種秘術僅僅是傳聞。楊福信如果使用這種方法,在他的體內,一定會留下痕跡。砒霜的化學成分是砷,水銀的成分是汞,它們都屬於重金屬元素。為了解開疑問,專家們決定從屍體上采集毛發等樣本,進行重金屬元素含量的測定。但是通過對楊福信的內髒器官以及毛發進行化學分析後發現,他體內的重金屬元素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屬於正常範圍以內。看來,楊福信沒有主動服毒。可又是什麼讓他的屍身如此神奇地保留了下來?

下葬環境為屍體保存創造了條件?

在正常情況下,人死亡之後,細胞逐漸失去活力,在自身水解酶的作用下發生分解溶化,這也就是所謂的自溶過程。然後就是腐敗細菌的侵襲,通過腐敗細菌的分解,最終人體就變為一具白骨。專家從組織液來觀察,楊福信的自溶現象很充分,體內細胞在他死後就開始了分解。既然如此,在接下來的500年裏,細菌的作用早應該把他變成了一副枯骨。可是,他的屍體卻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

專家們利用各種儀器對楊福信的屍體進行了檢測,但是依然沒有找到他屍身保持完好的原因,大家開始把考慮的範圍從屍身本身護展到了周圍的環境。以前出土的大部分幹屍都來自新疆戈壁灘或者是沙漠地區等氣候極端幹燥的地方。可是楊福信屍身的所在地上海古屍。人死後,應該是一幅枯骨,然而他的屍體卻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而且似乎還能看到他皮膚上的毛孔。氣候潮濕,在這樣的環境中,屍身又怎麼可能保存下來?

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員徐永慶通過多年研究,提出了另一種推斷:楊福信的屍體未腐,會不會與下葬的環境有關?於是,專家們將目光集中到楊福信的墓上。

楊福信的墓室采用的是澆漿結構:四壁用青磚砌起,棺槨放入後,再把三合土漿澆注在磚牆與棺槨之間。所謂三合土,是用糯米熬製成漿,再加上石灰、黃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與現在的水泥相類似。古人用澆漿法給棺材包裹上了一個結實的密封層。

江浙一帶的明代墓室當中,這樣的澆漿結構並不少見,所以專家最初沒有特別在意。但他們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裏的澆漿使用了一種特殊物質——明礬。明礬可以作為一種混凝劑,防止澆漿開裂,從而加強密封性。由於墓室密封、恒溫、缺氧,細菌沒法繁殖,這就為保存屍體創造了條件。

屍體為何一直保持濕潤?

楊福信屍體不腐的謎團被一步步揭開,但仍然讓專家疑惑不解的是,屍體至今保持著濕潤,這其中又有何玄機呢?楊福信打開的棺木裏麵充滿了水,而且當時沒有下雨,棺木裏的水從哪來?有人猜測那是古人特製的防腐劑,像今天的福爾馬林液體,屍體泡在裏麵就不會腐爛。可是,專家查遍了古代文獻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記載。

看來,明代古屍500年不腐之謎的真正破解尚需時日,也需要科學家們的進一步努力。

埋地百年,古屍容顏未改

2004年8月,一座距今100多年的清代古墓在重慶九龍坡區華岩鎮石堰村被人發掘出來。令人驚奇的是,這具古屍鶴發童顏,保存完好,皮重慶古屍發掘現場。膚尚有彈性,像人睡著了一樣,沒有一點腐爛的跡象。

從該墓的墓誌銘得知,死者生前是清朝總督段正鋼,段正鋼的墓在石堰村九社一農民大院子後麵的土丘上,是村民楊祥金17日上午在擴建私房挖地基時發現的。據楊祥金講,他挖溝約至1米多深時發現三塊高約1米、寬40厘米的石板。這三塊石板是用鐵片箍成一塊的,打開鐵片,中間一塊是墓誌銘,墓誌銘兩邊刻有段正鋼的生卒年月及生平,字跡清晰可辨,楊祥金抬開墓誌銘以後發現一個裝有棺木的洞穴,立即向村委會及華岩鎮政府彙報。

這位在地下睡了100多年的段總督,從頭到腳皆為白絲綢裹身,連手指、腳趾均一根一根地纏得嚴嚴實實,外著黑色絲棉衣褲。經人用剪刀剪開尚未腐爛並撕得嘩嘩響的裹屍白綢,露出總督尊容——鶴發童顏,臉部一點未爛,眉毛、胡須根根可見,手指、腳趾也未腐爛。其身高1.9米,體重35公斤。

目前,這具古屍冰凍在石橋鋪殯儀館內,人們期待著有關專家早日解開古屍百年不爛之謎。

幹屍神秘複活,棺木裏滿是抓痕

1999年,齊齊哈爾紮龍濕地保護區發現一具神秘木乃伊。木乃伊保存完整,來曆卻很可疑。濕地為何能保存不腐木乃伊?死者生前究竟有怎樣的經曆?當時,除了能確定其女性身份外,專家們沒有找到更多線索。

發現幹屍的紮龍濕地保護木乃伊身高約164厘米,整個身體像木炭一樣成黑色,麵部表情十分猙獰,嘴大張著,四肢成彎曲狀,在她的兩個大腿之間,還能看到一些黑色的、粘連在一起的物質。經管理員介紹才得發現幹屍的紮龍濕地保護區。知,這些物質是這位女木乃伊生前還未處理掉的胎盤。再仔細看,她的左手和左腳也有明顯的殘缺。通常人們看到的木乃伊都是雙手合十,而這具木乃伊從表麵看,在死前似乎有過劇烈的掙紮。這不免讓人對木乃伊出現的年代、身份和死前的經曆產生了多種猜測。

成因之謎:濕地有幹屍純屬偶然

1999年的一天,齊齊哈爾市紮龍濕地保護區附近的一個紮龍村村民在修路取土時,意外發現了一座青磚墓室,在那裏發現了兩具棺材。其中的一個棺材裏的屍體已經變成了木乃伊,但另一個棺材裏的屍體卻隻剩下了比較完整的頭骨。

紮龍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東南26公裏,那裏蘆葦沼澤廣袤遼遠,湖泊星羅棋布,居住著150多種鳥類,更是丹頂鶴的重要棲息地。按照地理常識,紮龍濕地保護區空氣潮濕,容易滋生寄生蟲及微生物,在這個區域的棺木以及屍體應該比較容易腐爛,這具棺木為何能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