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水汽和降水(一)(1 / 3)

分布在本區上空的水汽是大氣的組成部分,它隨環流在境內進進出出,並以降水或蒸發的形式和地麵進行水分交換。水汽是成雲致雨的前提條件,二者關係密切,所以把它放在本章中一起討論。

第一節水汽及其輸送

賦存在大氣中的水體,當大氣和大地的水分進行交換時,數量發生變化。降水使大氣減濕,而大地卻增濕;蒸發則相反,大地減濕,而大氣增濕。水汽及其輸送是造成地區旱澇的根本原因。水汽受環流的影響,運動錯綜複雜,瞬息萬變,是變化最為激烈的水體。但從長時段和大範圍的平均看,它還是有較好的規律的,表現在多年變化較穩定,年內變化有一定的節律,反映在大尺度上往往是漸變的。為了說明本區水汽及其運動規律,需引用外區的情況作對比,所以涉及範圍難免大一些。

一、水汽含量

大氣中的水汽,一般用水汽壓和相對濕度來衡量。水汽壓是指大氣中水汽的分壓力,亦稱為可降水量。相對濕度是大氣中實際水汽壓力和該溫度下飽和水汽壓力之比。以下從可降水量和相對濕度兩方麵來分析本區上空的水汽狀況。

(一)可降水量

區內大氣中的水汽含量是表示它可能凝結降落的水量,即從地麵至大氣層頂的氣柱中所含的全部水深。

地麵處的壓力高度;是隨著氣壓而變化的比濕。在地麵上即由地麵氣壓及水汽壓所決定;在上空則由探空資料中的露點溫度及氣壓值進行計算。分層算出各層平均比濕度與如的積,然後進行累加。

計算結果表明:本區上空大氣中所含的水汽量多年平均為5.57億立方米,相應水深16.9毫米。這一平均可降水深,和全國比,屬中等,為全國平均15.1毫米的112%;和東部沿海各地比,屬最小,為福州的59%,上海的69.3%,煙台的94%;和國內西部內陸^同緯度各地比,屬最大,為大柴旦的28%,銀川的14%,太原的128%;和周圍的鄰近地區比,則相差不大,為天津98%,北京107%,石家莊10%,濟南98%;區內相差更微,可略而不計。水汽含量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少。

季平均可降水深:冬4.7毫米,春12.1毫米,夏35.2毫米,秋15.6毫米;其中代表月:1月4.23毫米,4月10.99毫米,7月40.18毫米,10月14.63毫米;年較差為36毫米,屬全國最大的地區之一。這一可降水量年變化曲線的形狀和全國各地相比,都是一致的,這是因為它和氣溫年變化規律基本一致的緣故。但受大氣流動的影響,變幅不盡相同。以下按水汽的流動方向,以本區為中心劃兩條直線:一條是西北來路線,即從吐魯番、呼和浩特經本區至大連;另一條是西南來路線,即從廣州、南昌、合肥經本區至漠河。對比二線各地水汽含量的季節變化,年可降水量呼和浩特和本區之比為0.6:1,其各月可降水量之比和年可降水量之比很一致,說明西北氣流對本區水汽含量的影響是全麵的和實際的,除本區外,還影響到大連。而西南氣流的影響則是季節性的,年可降水量本區和南昌之比為0.65:1,其各月可降水量之比僅6月和9月比較接近,其餘冬、春、秋各月偏小,而夏7、8月偏大,與合肥和廣州二地之比,情況亦類似,即7、8兩月的水汽含量本區與西南水汽來路各地較為接近。實際上,夏季南來水汽的影響,除本區外,還遠達漠河。

區內水汽含量的各年變化:根據1979—1987年係列,全年平均可降水量,1985年最大,為18毫米,1986年最小,為16.15毫米,1979年最大,為37.58毫米,1983年最小,為31.28毫米,其中春季和6月變幅大些;7、8月份變幅小些,上述年均、季均和月均可降水量年變幅均比降水量相應變幅小得多。可見水汽含量的長時段(非瞬時)平均的變化是較小的。在氣象要素中屬較穩定的因素。所以我們在研究作物和農田水平衡時,未和降水、徑流、蒸發那樣係列的同步對比分析計算。而且,影響降水、徑流、蒸發的因素較多,年、季、月可降水量大小不一定與上述三者呈同步變化。所以本書對本區的水汽含量僅作趨勢性的分析,未參與以下各章的水平衡計算。

(二)相對濕度

相對濕度是指空氣的幹燥或潮濕程度。一個極端是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少,相對濕度低,甚至趨近於0;另一極端是,水汽含量多,相對濕度高,甚至達到飽和,即相對濕度為100%,蒸發停止。在兩種相對濕度下的大氣和大地水分交換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蒸發強烈,大地因失水而變幹;後者多雨,大地因增水而變濕。相對濕度更能說明大氣幹濕對地區旱澇的影響。本區的年均相對濕度及其季節變化趨勢,總的說來和可降水量相似。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2%,為全國35個測站,為東部沿海福州的81%,上海的78%,煙台的89%,屬東部沿海最小;為西部內陸呼和浩特的11%,銀川的10504,太原的10%,屬西部同緯度最大;和周圍地區比,為天津的98%,北京的10%,石家莊10%,鄭州的94%,濟南的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