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民間故事與神話傳說(1 / 3)

一、民間故事

(一)神奇故事

1.惠山泥人的神奇故事

無錫有一樣馳名中外的特產——無錫泥人。說起他的來曆,還真有一段故事。

據說在朱元璋坐天下不久,有一天他的智囊劉伯溫在五更三點上朝啟奏皇上:“臣夜觀天象,發現無錫龍山(即惠山)有龍脈龍氣,將要出三鬥三升芝麻多的文官和三王十八將大亂南方。”朱皇帝聽後很著急,忙問如何是好。劉伯溫笑笑說:“皇上不要著急,待臣前往無錫細察一番,便有辦法。”劉伯溫來到無錫,登上龍山四下一望,然後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捏一捏,竟粘成了一個泥團。他看看手上的粘團,一個主意在腦海裏生成。

劉伯溫叫身邊隨從告訴龍山周邊的百姓們:當今皇上深知民間疾苦,特派軍師前來龍山察訪,發現龍山泥土可以捏成泥人,你們都來捏泥人賺錢,那泥土就變成黑色的金子了,無錫人將永世享受不盡。劉伯溫接著招來一些能工巧匠,用泥土捏成了許許多多頭戴朝冠,身穿朝服、腳登朝靴的文官武將,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任誰看見了,都愛不釋手的。

當時龍山附近的百姓很窮苦,吃了上頓沒有下頓,一聽有這種好事,都很踴躍。於是家家戶戶拿起鐵鍬到山坡上去取泥做泥人。沒多久,龍山街麵上便有了一個又一個鋪麵、攤位來賣泥人。劉伯溫看到龍山腳下泥人店鋪越開越多,心裏暗自歡喜。這天夜間,他與隨同前來的太監一起喝酒取樂。酒正酣時,太監忍不住問他:“軍師,皇上讓您過來辦理軍國大事的,你怎麼叫無錫老百姓做泥人呢?”劉伯溫帶著幾分醉意,得意洋洋地說:“公公有所不知,我是叫此地盡出泥王泥相、泥臣泥將,這豈止三鬥三升,我要刨得龍山一絲龍肉也不剩!”太監又追問:“軍師計策雖妙,可龍山不死,後患無窮嗬!”劉伯溫神秘的笑了笑,對他說:“公公不必擔憂,本人還有對策。”

幾天之後,劉伯溫調集500精兵在龍山南麓青山灣前的山坡上紮營下寨,並下令把這一帶樹林統統砍掉,從中選了一塊地方,準備挖一口井。附近老百姓眼看樹林被毀,都氣憤地跑來找軍師說理。劉伯溫嗬嗬笑道:“百姓們不要生氣,我是看到你們這地方運水很困難,就幫你們選一個好地方挖一口井,這是替你們著想啊!百姓聽了也就回去了。

太監不知他到底想幹都很麼,悄悄問道:“軍師,你為什麼鑿井啊?”劉伯溫裝作一副深邃的樣子說:“這鑿開處是緊連龍頸的龍脈,井一開鑿,不就斷了龍脈,斬了龍頸嗎?我叫無錫人守著這座死山,世世代代盡出瞎子、聾子靠討飯為生。”誰也沒料到,兩人說的悄悄話,竟被龍山聽得清清楚楚。龍山怒不可遏,連九個山峰都頓時顫動起來,把劉伯溫和太監顫得跌跌撞撞,滾到了山腳下。龍山的龍脖子也氣粗了,一股怒氣迸發出來,一瞬間天動地搖,嘩的一聲巨響,在青山灣前山坡上長出了一座小山。

第二天一早,劉伯溫趕到打算鑿井的地方一看,隻見那裏已平地隆起一個山頭,驚得呆若木雞。趕緊帶著隨從溜回南京城。

這座小山,無錫人現在還叫它“產山”。無錫有句諺語“一夜長產山”,就是出自此典。因為產山是龍山發怒而產生,所以產山上的泥土粗、無粘性,做不得泥人。龍山未死,龍山的泥土能做泥人,無錫人捏泥人的手藝從此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2.田螺姑娘

一個小村裏有一個勤勞、老實又善良的男子,可是由於家境貧寒,已經30歲了還沒討到老婆。

一天他下地幹活去,發現地上有一個田螺,就隨手撿了起來帶回家中,將它放進自己的水缸裏。說來也怪,從那以後,每當單身漢回到家中總能看到桌子上擺滿了香噴噴的飯菜。這單身漢也是個實在的人,就顧不得是誰為自己做的,反正肚子餓得咕咕叫,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端起碗就吃了。可是每天都如此,總讓他納悶,難道是鄰居張大嫂做的好事?他找到張大嫂,要表示感謝,可是她說自己什麼也沒有做啊。這下單身漢真的想不出是誰了。

這天他像平常一樣拿著鋤頭下地幹活去,可是沒到晌午就往家裏走,因為他想看一看究竟是誰在一直為自己做飯。他輕手輕腳地來到灶房,掀開簾子一看,一個美麗的姑娘正在鍋灶前忙活著。簡直是不可思議,他以為自己看走眼了。然而一連幾天都是這樣。那這個姑娘是誰呢?他心裏想著一定要弄明白她的身份才好。

有一天他早早回家,一到灶房就將那姑娘一把抱住,可是姑娘使勁一掙開,就跳進水缸裏,單身漢往水缸裏麵看去,水中除了那隻田螺什麼都沒有。難道姑娘藏進田螺裏麵了嗎?第二天,單身漢又早早回家,看到了姑娘他沒做聲而是徑直到到缸裏把田螺拿到外麵,然後再來找那姑娘。美麗的姑娘還想像先前一樣跳進水缸裏,但發現田螺不在了,一下子急哭了。單身漢叫姑娘不要哭,答應隻要告訴他這是怎麼回事,就將那個田螺還給她。姑娘如實地坦白,自己本是一個田螺精,因為這單身前世救了她的命,今世由於她巧遇,便想為他做點事報答救命之恩。單身漢聽後哈哈大笑,看著她這麼漂亮又心靈手巧就說,你要報恩就幹脆嫁給我吧!田螺精臉一紅,就答應了。

後來夫妻兩個生了一個女兒,就是田螺姑娘了。這對夫妻到老都是恩恩愛愛,日子過得很甜蜜。

3.鯉魚跳龍門

鯉魚跳龍門有一段來曆。

很久很久以前,龍溪河畔的鄉民男耕女織,過著安居樂業的美滿生活。可是好景不長,有一天,不知從哪兒飛來一條大黃龍,無惡不作。它不是呼風喚雨破壞莊稼,就是吞雲吐霧殘害生靈,把整個峽穀搞得烏煙瘴氣、人心惶惶、不得安寧。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這天,更是強迫人們獻上一對童男童女和十頭大黃牛,一百頭豬、羊等物供它享用。如若不然,它就發怒作惡,張開血盆大口,竄上村莊吞噬人畜,破壞田園,害得寧河黎民怨聲載道,叫苦連天。

鎮子裏有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姑,她下決心,一定要除掉這條龍,為民解難。於是,她登上雲台觀去找雲台仙子求救,找了幾次都未找到。她仍不灰心,繼續去找。這天清晨,她登上雲台觀,仙子被玉姑心誠誌堅的精神感動了,就出現在她眼前,向她指點說:“離這兒千裏之外有個鯉魚洞,你可前去會見一位鯉魚仙子,她定能相助於你。”

感謝了雲台仙子之後,玉姑便又匆匆去找尋鯉魚仙子,曆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鯉魚洞中,找到鯉魚仙子,說明來意。鯉魚仙子對玉姑說:“你想為民除害,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須犧牲你自己啊!你能做到嗎?”玉姑毫不猶豫地說:“隻要是為鄉親們除害,消滅那惡龍,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鯉魚仙子見玉姑這樣誠懇堅決,十分滿意地點了點頭,朝玉姑噴了三口白泉,她頓時變成了一條美麗剛勁的紅鯉魚。

玉姑化成的紅鯉魚沿江水上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後,遊回家鄉。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搖身變還原貌,見鄉親們已準備就緒:一對童男童女,十頭大黃牛,一百頭肥羊肥豬。人們敲鑼打鼓,宛如一條長龍向祭黃龍的峽口走來。前麵那一對身著紅衣紅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淚人了。

那隻作惡一方的大黃龍早就餓得咕咕叫了,看到這些美味佳肴,得意地張開大口。就在危難關頭,玉姑搶先上前,攔住父老鄉親們說道:“大家在此暫停等著,讓我前去收拾這個害人精。”話剛說完,隻見玉姑縱身跳下水中,霎時變成一條大紅鯉魚,接著騰空飛躍,直朝惡龍口中衝去,一下竄進它的肚中。玉姑使出渾身解數,東刺西戳,把龍的五髒六腑搗得稀爛,惡龍拚命掙紮,渾身翻滾,但無濟於事,終於被玉姑殺死了。可是,玉姑自己也葬身在黃龍腹中。

黃龍終於被消滅,寧河人民又恢複到以前的安居樂業的生活。人們為了緬懷玉姑為民除害,在峽口半山腰修起了一座鯉魚廟。至今在寧河一帶,還廣為流傳著鯉魚跳龍門的故事。

4.菊花仙子

大運河的旁邊有一個叫阿牛的孩子。阿牛命很苦,家裏本是一貧如洗,不想還未成年父親就病逝了。阿牛的母親一麵為丈夫的去世悲傷,一麵又想到阿牛這麼小就沒了父親,便常常憂愁哭泣,這時間一長,就把眼睛哭得快瞎了,看東西很不清楚。

15歲的那天,他對母親說:“媽媽,你受了這麼多苦,眼睛也不好用了,以後就不要這麼辛苦紡紗了。兒子長大了,能夠照顧你!”於是他就去張財主家做小長工,母子倆苦度光陰。不想兩年後,母親的眼病越來越嚴重,不久竟雙目失明了。阿牛很難過,想到母親的眼睛是為我而盲,無論如何也要醫好她的眼睛。於是他一方麵認認真真的幫財主做工,一方麵他自己開出了一片小地,每天起早貪黑的種菜、賣菜來賺錢。他為母親請了不少醫生,也抓了不少藥,可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一天夜裏,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漂亮的姑娘來幫他種菜,並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十裏,有個天花蕩,蕩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幹糧,去天花蕩尋找白菊花。原來這是一個長滿野草的荒蕩,人稱天荒蕩。他在那裏找了很久,隻有黃菊花,就是不見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蕩中一個小土墩旁的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這株白菊花長得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隻開一朵花,其餘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綻開,又香又好看。阿牛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後,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複明了。

阿牛用菊花治好母親眼病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播開來。這一消息也傳到了張財主那裏。張財主將阿牛叫去,命他立即將那株白菊移栽到張家花園裏。阿牛當然不肯。張財主便派了幾個手下人趕到阿牛家強搶那株白菊花,因雙方爭奪,結果菊花被折斷,他們才揚長而去。阿牛見這株為母親治好眼疾的白菊橫遭強暴,十分傷心,坐在被折斷的白菊旁哭到天黑,直至深夜仍不肯離開。半夜之後,他朦朧的淚眼前猛然一亮,上次夢見的那位漂亮姑娘突然來到他的身邊。姑娘勸他說:“阿牛,你的孝心已經有了好報,不要傷心,回去睡吧!”阿牛說:“這株菊花救過我的親人,它被折死,叫我怎麼活?”姑娘說:“這菊花梗子雖然斷了,但根還在,她沒有死,你隻要將根挖出來,移植到另一個地方,就會長出白菊花。”阿牛問道:“請問姑娘你究竟是誰,我阿牛要好好的報答你啊!。”姑娘說:“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來助你,無需報答,你隻要按照一首《種菊謠》去做,白菊花定會種活。”接著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繡球。”念完就不見了。

阿牛時不時的琢磨起這首歌謠,終於,他明白了其中意思: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繡球狀的菊花。阿牛就按照這種方法來栽種,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阿牛高興極了,因為村子裏還有好多窮人,他就將這種方法告訴了大家。大家依法而種,都種出了有白又香的菊花。因為阿牛是九月九這天找到白菊花的,於是村民們就形成一種習慣,每當九月九來臨,大家就登高、賞菊花、喝菊花茶,這個習俗也就一直流傳至今。

(二)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