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四節氣
(一)二十四節氣的簡介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祖先在長期的生產實踐活動中總結天文、氣象和農業生產之間的相互關係而製定出反映季節、寒暑、天氣變化的一種計時方法。它根據太陽在黃道(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及引起地麵氣候演變的次序,將全年劃分為24個時段,每段相隔約半個月,每一段即為一個節氣。月首者稱“節氣”,包括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節氣;月中者稱“中氣”,包括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十二中氣。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就構成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即二分二至。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期運動,因而純屬陽曆。
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一般在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達到黃經315度的時候。立:開始,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我國氣候學上,常以連續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定為春季的開始。實際上,上述說法與黃河中下遊立春的時間不符,因為2月上旬真正進入春季的隻有華南地區。
2.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即降雨的開始,一般為2月18日或19日。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的節氣。雨水節氣時,太陽直射點從南緯11度32分移到5度57分,並繼續向赤道靠近。由於日照時數的增多,太陽高度角的變大,許多地區氣溫出現回升,且降水形式發生了變化。3.驚蟄“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字麵意思是指春雷乍響,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蟄”節氣日,太陽達到黃經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這是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描述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進入了春耕。
4.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在每年的3月20日或者21日。“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此時太陽黃經為0度,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我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來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春分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在每年4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度。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如“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詩句正是這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民間在這一天有踏青、插柳、放風箏、掃墓等習俗。
6.穀雨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穀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於穀類作物的生長。每年4月19日或者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為穀雨。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12℃以上。穀雨後的氣溫回升速度加快,從這一天起,雨量開始增多,其豐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種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潤,五穀得以很好地生長。因此,抓住時機,精耕細作,注意天氣變化,搶種搶栽,不誤農時對秋後收成至關重要。
7.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在每年5月5日或者6日,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立夏前後,我國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幹燥和土壤幹旱常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此時正是小麥灌漿成熟的關鍵時期,幹熱風往往是導致農作物減產的一個重要因素,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重要措施。人們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生長旺季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後,是早稻大麵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這時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後的收成關係密切。
8.小滿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一般在每年5月20日或者21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也。”是指麥類等夏收作物的籽粒開始飽滿。小滿節氣,除東北和青藏高原外,我國各地平均氣溫都達到22℃以上,夏熟作物自南而北相繼成熟。此時應抓住晴好天氣搶收小麥。因為小麥成熟期短,容易落粒,又因氣溫高、濕度大,麥粒極易發芽黴爛。此時,棉苗長到三、四片真葉,要及時定苗、移苗、補苗。
9.芒種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在每年6月5日或者6日。芒種是表征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南方地區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
芒種時節,華南地區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否則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幹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過遲,不但受幹旱的影響會加重,且秋來時溫度下降,更不利於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10.夏至
“夏至”是在每年的6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黃經為90度。夏至是季節變化的轉折點,此時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光照時間最長。顯然,由於太陽光直射要比斜射時照射的麵積小,所以熱量比較集中;由於直射時穿過的空氣層薄、散失的熱量也較少,所以地麵上吸收的輻射熱量也最多。因此,夏至以後天氣便逐漸炎熱起來。農曆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進入伏天,雨水增多,草苗齊長。這一時期也是各種病蟲害最為猖獗的時候,所以此時也是以夏鋤和防病治蟲為中心的田間管理的緊張階段。民間有節氣歌謠說:“進了夏至六月天,抓緊鏟蹚莫消閑,注意防治病蟲害,全年收成靠當前。”
11.小暑
“小暑”一般在每年7月7日前後,太陽黃經為10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關於小暑解釋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小暑即表示暑熱天氣的開始。雖然從夏至以後北半球受陽光照射時間長,但由於太陽射來的熱力必須先對地麵和大氣加溫,才能把熱儲存在大氣中,所以天氣是慢慢變熱,經過小暑後,氣溫才會快速升高至極點。人們常說的“小暑過,一日熱三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小暑時節,氣溫高、天氣熱、雨水多,所以是農作物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但也是病蟲害繁殖和蔓延的高峰期,是農戶使用農藥最多的時候。高溫炎熱天氣極易引起農藥中毒現象,為了減少和杜絕中毒事故的發生,在田間施藥時必須注意天氣對藥物的影響,保證人畜的安全。為此,施藥人員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來噴灑農藥。12.大暑“大暑”一般在每年7月22日或者23日。“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關於大暑解釋說: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農作物在此時生長得最快,大部分地區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民諺有:“禾到大暑日夜黃”,“早稻搶日,晚稻搶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
13.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在每年的8月8日或者9日。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這樣來說,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後雖然有時候有“秋老虎”的餘威,但天氣總的趨勢是逐漸涼爽,日夜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比較涼爽。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
14.處暑
“處暑”是暑氣結束的時節。太陽位於黃經150度。在每年8月22日至24日之間。“處”即躲藏、終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民間有“處暑寒來”的諺語,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晴天下午的炎熱亦堪比暑夏之季。
15.白露
“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前後。溫度降低,空氣中的水汽在地麵或近地物體上常常凝結成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示天氣已經轉涼。白露時節,白天的溫度雖然仍可到三十幾度,可是到了夜晚,就會下降到二十幾度,一天的溫度差十多度。
將白露分為三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劃分方法,即“一候鴻雁來,二候元鳥歸,三候群鳥養羞。”說明此節氣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幹果糧食以備過冬的時候。16.秋分“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在每年的9月22日左右。太陽黃經為180度,其直射點又回到赤道上,又是晝夜等長,人們常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
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在此時均先後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下降到了22℃以下。此時正是收獲的大好時機,棉花吐絮,煙葉由綠變黃。華北地區的冬麥已開始播種,長江流域及南部廣大地區正逢晚稻收割的時節,人們趁著這大好晴天耕翻土地,準備播種油菜。
17.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在每年的10月8日或者9日。有史書記載說:“鬥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寒露時,天氣由熱轉寒,寒氣增長,萬物逐漸蕭落,這是個冷熱交替的季節。
寒露過後,晴空萬裏,十分有利於秋收,農忙時節到了,俗說:“寒露時節天漸寒,農夫天天不停閑。”
18.霜降
“霜降”在每年的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霜降表示露水凝結成霜,天氣更為寒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千裏沃野上已出現白霜,此時樹葉枯黃,開始飄落了。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在氣象學上一般被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被稱為“晚霜”或“終霜”。無霜期即是從終霜到初霜的這一段間隔時期。早霜也被有些人叫做“菊花霜”,此時菊花開的絢爛,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隻有芙蓉獨自芳。”
19.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者8日。這是個季節轉換的時節,表示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冬季開始了。在天文學上,立冬就是冬季的開始。但在氣候學上,是以氣溫來劃分季節,不固定以“立冬”這天作為各地冬季的開始。
20.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在每年的11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40度。氣溫降低,北方以下雪的時候多,很少下雨,所以雨虹就很難看見;天空陽氣上升,地下陰氣下降,陰陽不交,天地不通,所以天地閉塞,進入嚴寒的冬天。按照以上所說的,小雪節氣裏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為天騰地降,三候閉塞成冬。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有很大差異,所以“小雪”隻是代表性地反映了黃河中下遊區域的氣候情況。此時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有詩雲:“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21.大雪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是一個反映天氣現象和降水程度大小的節氣。在每年的12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至此而雪盛也。”大雪時,天氣更為寒冷,降雪量比小雪要大得多。而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溫度不同,降雪量也不一樣。天氣逐漸變冷,降雪量也會隨之而來,瑞雪兆豐年,這是東北地區人們所期盼的。因為冬天降雪量大,來年就不會出現春旱,同時也可以凍死田間的蟲子,有利於春播,有利於農作物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