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庚戌年,乾隆八十歲整,已在位五十五年。乾隆稱:自三代起,帝王活到古稀之年的很少,漢武帝、梁武帝、唐明皇、宋高宗、明世祖,這幾人都活到七十歲,活到八十歲的隻有三位帝王:梁武帝、宋高宗、元世祖。乾隆表示,要在丙辰年禪位歸政,此時離歸政之年尚有五年。

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的生日。這一年,全國上下緊急地張羅開來。

和珅和工部尚書金簡是乾隆八十萬壽節慶典工程的總負責。

乾隆召見和珅、金簡:“朕之萬壽節,雖必隆重,卻不可繁費。”和珅道:“皇上八十萬壽節,亙古少有。吾皇日理萬機,創下十全武功。今大清太平盛世,聖上萬壽八十,正該熱熱鬧鬧,與尼同樂。至於所需銀兩財物,奴才為皇上籌措就是。現各省商人,踴躍急公,捐獻頗多,銀兩充足,不費國庫。”乾隆大喜。

除商人捐獻銀兩外,慶典所需銀兩由王公大臣、八旗、各部院官員俸廉內坐扣,外省官員則於通省養廉銀內扣交十分之二五。漕督、河督、學政、倉場侍郎、將軍、副都統、盛京五部(工、戶、禮、刑、兵)、鹽政、織造、坐糧廳,各省及京城關差稅務、城守尉等,均按照級別交納不同銀數。當然,議罪銀也可使用。

鼓勵進獻禮物,不論中外使節官員、平民百姓,對皇上感恩報德者進獻褒獎。

五月初十日,留親王永琅、大學士阿桂、大學士嵇璜、禮部尚書常青在京辦理一切事務,乾隆則啟蹕前往熱河。於是八十萬壽慶祝大典的序幕徐徐拉開。

國外使臣陸續到來,和珅陪皇上一一接見。有安南國王阮光平、朝鮮使臣黃仁點、緬甸使臣居未駝、南掌國(老撾)使臣叭整烘、召阿悻及暹羅、琉球等使者,各使臣都帶來了進貢的禮物。西藏兩喇嘛、蒙古各盟旗、王公、台吉、西域各部落的伯光,或親來,或遣使前來。和珅代皇上一一接見。

禮物也從四麵八方湧來,王公大臣呈如意以祝壽;各省督撫人員進獻奇珍異寶。為了討好皇上,大臣們都挖空心思。和珅對這些禮物一一過目。

兩廣總督福康安進獻禮品到了,和珅特別感興趣,便翻索起來,在九件禮品中,卻有一隻楠木小匣。和珅不知裏麵是何物,便揭開匣蓋。匣蓋揭開,裏麵露出一間小紅屋,紅屋內設內屏風一架,屏風前擺一張小幾,幾案之上陳列文房四寶。和珅看那幾下似有一個機關,於是便撳了一下,這時,有一個一尺來高的金發碧眼的西洋女郎自屏風右側出現,徐徐拂淨幾上塵土,然後將水注入硯中磨墨。待墨磨好後,從架上取下一幅紅箋鋪於幾案之上。隨即又自屏風左側出現一虯髯客,徑直來到幾案前就坐,提筆寫出滿漢合璧“萬壽無疆”四個大字。寫好之後,將筆放回原處,仍從左側退到屏風後麵。西洋少女則將筆硯收拾完畢,也退歸原處。真是巧妙絕倫。

乾隆皇帝的八旬慶典是分在三處進行的:七月初七日至七月二十三日,在承德避暑山莊。七月二十四日啟鑾回京,七月三十日抵達圓明園。八月十二日自圓明園還宮,八月十三日在太和殿舉行慶典大禮,八月二十一日慶壽活動結束。下麵就按照這個活動日程,簡要地加以描述: 五月初十日,乾隆皇帝駐蹕避暑山莊,距離規定的慶壽日期,尚有兩個月,在這段時間內,他並未暇逸享受,而是惟恐稍廢政務,所以仍披覽章奏、召見大臣、處理軍國大事,直至七月初。七月初七日,乾隆皇帝駕臨依清曠,接受哲布尊丹巴活佛、噶爾丹錫活佛的覲見大禮。依清曠位於澹泊敬誠殿後,乾隆皇帝改名為四知書屋。

初九日,安南國王阮光平、蒙古各部王公、回部伯克等少數民族領袖瞻覲乾隆皇帝,隨後在清音閣大戲台演承應壽戲。清音閣大戲台座落在避暑山莊的卷阿勝境,它座南麵北,分別為上中下三層。對麵是皇帝看戲的地方,名福壽園,這座殿堂麵寬五間,是一座上下兩層的樓房。樓的兩側是賞外國使臣、藩部及王公大臣看戲、賜宴的地方。乾隆皇帝八十壽辰時,正值高溫季節,在露天看戲的官員,難免不受日光曝曬,乾隆皇帝特下諭,命在看戲樓前搭蓋涼棚,以避炎熱,使看戲的官員免受其苦。演出的承應壽戲,有《西來祝壽》、《蟠桃上壽》、《靈仙祝壽》、《群仙祝壽》等劇目,共二十多出。這些純係祝壽內容的戲,是專門為皇帝祝壽而編排演出的。這類戲的規模都很大,不僅演員多,而且舞台上使用的布景也多,三層戲台幾乎都被占用。演員歌喉婉囀,舞袖翩翩,身著鮮豔的服裝,在幾可亂真的布景之中進行表演,演出場麵異常壯觀。

初十日,早膳以後,皇帝又在依清曠升座,由吏部、兵部官員,引領中外使臣向皇帝交遞丹書。

十一日,朝鮮、南掌、緬甸三國陪臣瞻見乾隆皇帝於福壽園。是日仍在清音閣演大慶戲,以示款待。

十二日,哈薩克部首領在惠迪吉門外覲見。惠迪吉門在山莊的東北,也稱北門。是日,乾隆皇帝在此門外拜廟拈香,聽眾喇嘛念萬壽經。

十三日,大小金川土司、甘肅土司,台灣生番頭目等被接見。接見以後,賜觀大慶戲。

十四日清晨,乾隆皇帝在山莊正殿澹泊敬誠殿,大設筵宴,招待中外使臣以及祝壽文武百官。澹泊敬誠殿全部使用楠木建成,為此也稱“楠木殿”,全部不加彩飾,隻是在梁頭上繪綠色彩畫。殿中設有寶座,寶座後設有圍屏,兩側有香爐,殿頂懸掛宮燈,一如皇宮內設置。當晚又在萬樹園大蒙古包裏觀看煙火。萬樹園草木繁盛,景自天成,鹿兔奔馳,鶯啼鶴舞,一片塞外草原風光。乾隆皇帝在此經常接見、頒賞、招待外國使臣、宗教領袖、蒙古、回部等少數民族首領。這裏草地上設有直徑為七丈二尺的禦幄蒙古包,亦稱“黃幄殿”,內中寶座屏風等禦用設施一應俱全,是皇帝處理政務的臨時性宮殿。另有五合蒙古包一架,設在禦幄的後麵,專供皇帝休息之用。禦幄蒙古包前麵,設有相當於朝房的兩架花頂蒙古包,及兩座西洋房,分置禦幄左右,相對而立,是朝臣、使節候駕的所在。另有供守備人員使用的備差蒙古包二十四架,散置在禦幄周圍。萬樹園看煙火,多在傍晚進行,在臨時搭起的高架子上,懸掛著許多盒子花,點燃以後,層層脫落。第一層脫落以後,突然有許多燈籠從盒子裏麵垂下來,然後逐層脫落,掉出各種不同的景物,同時放出五顏六色的火焰,光彩奪目,並伴有各種爆竹聲響,如電閃雷鳴,蔚為壯觀。

十五日,乾隆皇帝率眾觀荷燈。這天是中元日,民間有放荷燈的習俗,各庵觀、寺院設盂蘭盆會,燃燈唪經,以超度孤魂怨鬼。清順治時,曾召陳玉林等在萬善殿建盂蘭道場,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乾隆皇帝沿襲舊習,命小太監將山莊內湖中荷葉上點燃蠟燭,並用玻璃製成形似蓮花的燈盞,下襯木托,點燃後放在湖中。數以千計的蓮花燈,隨波上下漂流,燭光搖紅,伴隨無數的荷葉燈,在湖水之中形成倒影,與夜空之上點點繁星相互競輝,頓時人間天上溶為一體。

十六日至十九日,在清音閣大戲台連演四天大戲。演戲畢,即命南府太監動身回京,準備在北京祝壽期間的演出活動。

二十日至二十二日,乾隆皇帝在萬樹園賜宴,招待安南國王等國使臣、金川、甘肅土司、台灣生番以及哲布尊丹巴、噶爾丹錫諸活佛、諾們汗喇嘛、蒙古王公台吉等。然後,除各部落上層首領,因避痘諸多原因,不再進京祝壽外,其餘人等均在這三日內,分批起身進京。

二十四日,乾隆皇帝自避暑山莊啟駕,呼圖克圖等以及都爾伯特、土爾扈特、霍碩特、烏梁海、哈薩克等部落的首領,送駕至文廟迄西的萬壽亭。待禦駕啟行後,各自回所在部落。當日,乾隆皇帝駕幸喀喇河屯行宮。

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行經常山峪、兩間房、瑤亭子、密雲縣、南石槽等地,並駐蹕所經之處。

三十日,經過六天行程後,乾隆皇帝的禦駕,在文武百官的拱衛下,抵達位於北京西北郊的皇家禦苑——圓明園。圓

明園早在禦駕來臨之前,就已裝飾一新,一處處琳宮貝闕,宛若人間仙境,一簇簇花草,散發著異香清芬。加之能工巧匠別出心裁的點綴,使這座素有萬園之園美稱的禦苑,籠罩在節日的喜慶氣氛之中。

從八月初一日起至初六日止,在同樂園連演六天《升平寶筏》大慶戲。《升平寶筏》是一出連台本戲,共十本二百四十出。戲的內容是參照《西天取經》、《西遊記》等雜戲和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西遊記》改編而成的。主要內容是演唐僧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經的故事。 初七、初八兩日,遣官致祭社稷壇;接受西藏喇嘛及眾喇嘛丹書。

初十日,又在同樂園演大慶戲。

十二日,暫時結束了在圓明園的祝壽活動,乾隆皇帝乘禮輿啟駕返回皇宮。禮輿是皇帝所乘規格最高的一種肩輿,其華麗無比,充分顯示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尊嚴。禮輿接近於民間轎子的形狀,輿中安有寶座,輿高六尺三寸,縱深三尺九寸,麵寬三尺。左右各有一根長一丈七尺有餘的直轅,共有大小台杆十四根,十六人肩抬。禮輿有上為八角,下為四角的穹蓋兩層,各角都飾以金龍,輿頂正中為金圓頂。圍繞蓋沿掛有鏽金龍的明黃緞垂簷,輿用明黃色雲緞做帷,夏天為防暑改用紗,冬天為避寒則換成氈。輿左右側各開有小窗,窗上夏季裝紗,寒冬安玻璃。

此時圓明園至皇宮西華門綿延數十裏的大道兩旁,點景不斷。人工搭起的亭台樓閣,既有模仿江南勝景的,也有西洋式樣建築,“飛甍畫棟,結構?NFEF6”。遇水則設龍舟,逢山必置寶塔。草舍編籬,小橋流水,極富村野情趣;牌樓高聳,遊廊疊落頗有神仙意境。劇台處處,聲管弦歌,聞者止步。麵對西直門,築有三層的戲台一座,上演《普天同慶》大戲,月城內恭設萬壽經棚,頌經的喇嘛約有一千餘人。西直門內市廛櫛比,所有店鋪門麵均都油飾一新。演劇彩台,每隔數十步即有一座,各地方劇種齊集京師,舞袖歌衫,珠喉玉潤,一曲未終,一曲又繼,祝壽之戲連演不綴。時演天女散花,時演蟠桃獻壽、百戲俱陳。白馬馱經,天平有像,極寓莊嚴妙相;香燈蕭鼓,仙源曲聲,隱聞風韻鸞音。有的畫地為水,內置各色龍舟,有的朱欄玉砌,上立九天仙女。有百壽廳,也有西洋房。假山座座,均有色絹紮起,幾可亂真。西洋水法,股股噴泉上注,水珠垂落形成一片片彌霧,機關奇巧。西四牌樓前,置人工仿製的羅浮兩峰,下有百名老人,皓首華發。再東則有百壽字照牆一麵,前設玉輅立像,排列儀仗。西安門內兩旁建有六方亭、孔雀亭。三座門至金鼇玉橋,但見太液池波光瀲灩,禦舟停於其中。團城循牆紮有過街彩坊,再南,花神廟外立百花壇,繞以雕欄。內三座門東又有戲台一座,正在上演著南極呈祥大戲。又有鼇山十二楹,緊接福佑寺前牌坊。再前為桃形演劇台一座,又毗盧亭一座、旁設台閣五間,俱取吉祥之意以點綴景觀。西華門外不但有對峙的西洋樓房,更有人工堆起的土山一座,山為橢園形,周圍砌以圍牆。山之兩側各留山路路口,山上修有“之”字形馬路,馬轎和行人可循此登臨山頂,遍山栽滿經過修剪的鬆柏,層層屋宇掩映其間。山表有牌樓一座,曰“流雲坊”,左右又各有一座小山,山下是外籍大員來京祝壽迎駕的場所。

乾隆皇帝所乘的禮輿,由騎駕鹵簿前導,儀仗隊伍中的各種執事,色彩斑斕,在陽光照耀之下,熠熠生輝。一路之上皇家樂隊分班演奏著,以乾隆皇帝禦製詩譜寫而成的,近三百樂章的《萬壽衢歌》。在時而宏偉雄壯、時而輕柔曼妙的樂曲伴奏下,緩緩地回到了皇宮。皇子、皇孫、皇曾孫、皇元孫、親王、文武大臣、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駙、台吉、回部王公、伯克,安南國國王及陪臣、朝鮮、緬甸、南掌等國使臣,金川、甘肅土司、台灣生番以及紳民耆宿,均跪在禦路兩旁,恭迎聖駕,祝皇帝萬壽無疆。 乾隆皇帝回宮稍作休息之後,又親至神武門外西側的大高玄殿行禮。大高玄殿行禮畢,又至景山壽皇殿祭奠列祖列後聖容,乾隆皇帝親詣行禮。同時派遣官員告祭天、地、太廟、社稷壇、奉先殿。乾隆皇帝在壽皇殿行禮後,回到重華宮。重華宮在重華門內,前有崇敬殿,殿中懸匾額,上書“樂善堂”,殿後為重華宮,是他十七歲時候,舉行結婚典禮的地方。乾隆皇帝經常在此茶宴廷臣及內廷翰林,以三種植物的果實及鮮花,即鬆實、梅花、佛手沏於用潔白幹淨的雪水燒成的開水中,名為三清茶,用以賞賜大臣飲用。飲茶之間寫詩作畫,君臣共樂。興之所至,常向大臣賞硯、玉磬、竹如意、貢墨等物。

這天,乾隆皇帝在重華宮進膳,是日晚在宮中就寢,以待第二天慶祝八旬聖壽大典的到來。

八月十三日,是慶祝乾隆皇帝八十壽辰的正日,這一天要在太和殿接受百官和外國使臣的朝賀。預先,負責皇帝車駕、儀仗的鑾儀尉,在太和殿前陳設法駕鹵簿,在太和門外設步輦。在午門外陳玉輅,輅是皇帝所乘的車,漢代張衡《東京賦》有“龍輅充庭”句。玉輅之前擺列馴像。丹墀中道兩側排儀仗馬隊、馬頭俱東西相向。樂部將演奏中和韶樂的金鍾玉磬等樂器,按規定部位布置停當。巳刻(上午九至十一時),文武官員身穿花衣,予先聚集在太和殿外,靜候皇帝升殿。花衣,也稱蟒衣,按清製,凡遇帝後萬壽節,官員於壽辰前三日,後四日,都要身著上繡團龍飾樣的花衣,謂之“花衣期”,為舉行盛典,增添了無限喜慶色彩。武備院在丹陛正中搭設黃布天棚,內務府在天棚下設坫案,案上擺放尊、飠、卮、爵等酒具。禮部在丹墀之上,用青布蓋起大棚,下擺宴席。太和殿內正中,皇帝寶座的前麵,放金龍大宴桌,上擺禦宴。寶座下有專為內外王公、大臣、台吉所設的宴席。寶座陛後左右設後扈大臣席,寶座前設引大臣席,左右設豹尾班侍衛席,起居注官、日講官席。太和殿外之西簷下,丹陛上,黃布天棚東西、丹墀東西青布棚下都設有席位,供一二品大員、部院大臣、八旗官員、外國貢使,按級別分別入座。此時金璧輝煌的太和殿前,雖然百官雲集,但卻寂靜無聲。